3月29日,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北京文学》副主编张颐雯,《中国作家》杂志社副编审、纪实版副主任汪雪涛,中国艺术报社新闻部主任、高级记者邱振刚共同走进栖霞区“栖阅大家讲堂”活动,以“文学与AI的碰撞”为切入点,与市民读者共同探讨阅读与写作在AI冲击下的现状与未来。
张颐雯说,今天,AI技术已经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它能够完成小说、散文、评论等文体的创作,并且质量较高。一直以来我们都说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现如今这样的说法确实是被AI技术动摇了。因为,我们利用AI技术来进行创作,往往是先对AI提出内容要求,再针对AI给出的文字进行筛选和修改,用这样的写作方式,写作者的职能就从“创造者”变成了“挑选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目前的技术手段虽然已经让AI初步展现出了一些“主体性”,但在实际创作中,AI更多的是用大数据进行梳理和总结,仍然欠缺情感的有效输出……虽然AI写作未来的发展水平我们无法预知,但张颐雯指出:创作是属于我们人类的权利,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所以人类的创作永远不可能被AI取代。
邱振刚认为,目前来说AI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工具,无法替代人类的创作。他举例说,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也曾引发一阵“抄袭泛滥”的担忧。但最终,真正优秀的作品、作者依然在“大浪淘沙”后脱颖而出,互联网反而成为一个发布作品的新渠道,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优秀的平台。目前AI的创作依然属于“格式化表达”,“数码味”浓重,更强调词藻堆砌,而不是观点的创造性和情感的个人化。邱振刚介绍说,自己曾经要求AI模仿李商隐进行诗歌创作,但最终其相似度极低。AI只能模仿仕途失意这种具有普遍性的文人情感,却无法创造出只属于李商隐的独特表达。而文学作品的独特性一旦消失了,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总的来说,AI无法代替人类创作。这不仅仅在于作品的优劣,更因为人类创作的根本意义在于自我表达,我们从创作中获得的愉悦,是AI无法给予的。
汪雪涛介绍说,对于AI,目前社会上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惶恐、一种是拥抱。在文学领域,AI已经可以简单模仿诗歌、散文,许多人甚至将AI生成的作品投稿至各种报刊,造成许多困扰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把文学创作想得太简单了,因为文学的核心在于人类独特的思想价值。AI虽然能够模仿创作的技巧和文章的结构,但其终究来源于对过去海量的大数据分析,缺乏真正的智慧。汪雪涛告诉大家说,历史上很多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事物,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博弈才能最终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人类的助力,而最终战胜人类是绝无可能的。人类有更高的智慧,会将其作为工具而推动人类的文明,与人类共存……目前AI的发展与我们的社会也需要时间进行磨合,或许它能够成为人类优秀的工具,但是,思考和创作在本质上属于人类独有的复杂的文明,这是AI无法替代的。
分享之余,嘉宾们也邀请现场的观众们一起参与讨论。有人问,“AI在基础型创作方面,是否有可能会完全替代人类”,也有人问“如果自己讲述经历,让AI进行创作,这样究竟应该算是谁在进行创作”,还有写作爱好者在现场咨询各位编辑,如何去界定、判断一篇短篇小说的优劣等等。张颐雯、汪雪涛、邱振刚对每个问题都耐心地进行了解答,他们在肯定AI技术发展价值的同时,也坚持了人类创作的独特意义,同时鼓励大家在AI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突破自我、积极适应新形势,让人类的文学创作再创新高!嘉宾们的解答和讲述,让大家了解了AI发展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变化,也认识到了人类创作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性。
据悉,“栖阅大家讲堂”是栖霞区2023年以来重点打造的阅读活动品牌,已陆续邀请了50余位名家、大家来到栖霞,走进栖霞区图书馆与市民共读好书、分享心得,掀起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热潮。欢迎关注“南京市栖霞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活动、获取最新活动信息。(乔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