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鲁奖得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朱辉携新著《万川归》与本书责编之一孙衍共同走进栖霞区“栖阅大家讲堂”活动,以“每一代都是最好的一代”为主题,为读者带来一场精彩的分享会。
孙衍首先为读者们简单介绍了朱辉的这本新书:《万川归》是朱辉继《我的表情》《牛角梳》《白驹》《天知道》之后的第五部长篇小说,荣获“凤凰文学奖”。该书聚焦中国60年代出生人群的成长轨迹与时代命运,“万川归”三字既嵌合了书中三位核心人物的名字,又暗含“万川归海”的哲学意象,通过三人的人生际遇展现了改革开放背景下一代人的精神图谱。
接着,朱辉与孙衍围绕着《万川归》展开了对谈。在谈到创作缘起时,朱辉表示,六十年代生人20岁至60岁间的40年有其特殊性,赶上了高考,又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时退休,可以说是赶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思阶段,他就希望写这样一本书,写这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奋斗、坎坷和成功,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体察。
在谈到书中人物塑造和一些具体情节时,朱辉特别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书中三位核心人物——万风和、丁恩川、归霞,正是六十年代生人的缩影。他以生活中的人为原型,塑造了踩中时代红利的万风和、在专业领域坚守半生的丁恩川,以及安享时代红利的归霞。而这三种人生,也几乎覆盖了这代人的所有可能性。朱辉还以书中“磨印章”的情节为例,揭秘了创作时的反复推敲:最初,书中万风和父亲的离世,与他为办事而磨掉父亲的鸡血石印章送人一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情节虽然已经完整,但总感觉未臻完美。修改后,万风和磨印章的第二天其父亲即去世,这个时间点让万风和想起,是他自己在“生死簿”上勾掉了父亲名字,他内心掀起了巨大波澜。对此,朱辉指出,书中的人物应当是演员而不是提线木偶,作为作者,我们应当给出脚本,让人物“自己上台表演”“自由发挥”。
两人还谈及了作家的专业背景对写作的影响,以及《万川归》中对南京地理元素的融入。朱辉表示,水利行业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关,水利专业背景也让自己的结构意识和对力学稳定性的追求深入骨髓,这为这本书结构的构建提供了许多助益。对于南京的地理元素,自己原本想刻意避开,去除过强的地域性,但之后接受了朋友的建议——既然没法去掉,就索性凸显出来,经过许多实地考察,最终成就了目前“南京导游图”模样。
对于此次分享会“每一代都是最好的一代”这一主题,朱辉指出,每个人回顾青春时其实都会美化记忆,现在年轻人虽然竞争激烈、不分配工作,但机遇和自由也确实远超以往。他还特别提到书中“万风和催婚”的情节:“万风和说‘婚姻是找一个适合你的人,而不是找一个你喜欢的人,再试图把ta改造成适合你的样子’”。这句看似鸡汤的话,实则是老一辈人用半生换来的经验。朱辉表示,《万川归》可以说是一封写给同龄人的三十万字的长信,但如果年轻人能够读到,并从中有所收获,那将是自己的意外之喜。希望年轻读者能从这本书中读懂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读懂人与人的关系,并用善意和同理心寻找在困境中破局的钥匙。
互动环节中,朱辉细致、耐心地回答了现场读者关于《万川归》书中内容和日常写作方面的各种问题。他的分享和解答,让读者对《万川归》这本书的创作缘起和整体面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对“年轻人应当如何正确地面对自己、面对时代”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据悉,“栖阅大家讲堂”是栖霞区2023年以来重点打造的阅读活动品牌,已陆续邀请了70余位名家、大家来到栖霞,走进栖霞区图书馆与市民共读好书、分享心得。欢迎广大市民关注“南京市栖霞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活动、获取最新活动信息。(乔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