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禄口街道首届非遗主题展示暨第二届曹村民俗文化大舞台活动精彩上演。 通讯员 俞金金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逛庙会、看狮子舞、品小吃、买农特产品……12月6日,禄口街道首届非遗主题展示暨第二届曹村民俗文化大舞台活动在欢快的狮子舞中拉开序幕。当天约有3万名来自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游客来到曹村,带动当地农特产品、旅游及相关消费。
据悉,该活动自12月5日起持续开展3天,其间非遗文化展演贯穿始终。“当当当”的锣鼓声中,舞台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村舞狮表演开始了,身穿红衣、手持彩球的曹村村民王洽清,与身体两侧的“二狮”灵动嬉戏,随着彩球挥舞,“二狮”也随之翻滚,引来台下阵阵喝彩。禄口曹村已有9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据记载,曹村在南宋时期就有舞狮习俗,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战乱不停,狮子舞濒于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曹村群众自发成立舞狮队,将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今年11月,王洽清被评为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文化展现出来的吸引力惊人。“非遗文化好似一个符号,打开了大家记忆的闸门,首届非遗文化活动将精彩非遗文化资源与禄口地区民俗文化的魅力集中展示,让大家认识一个‘不一样的禄口’。”禄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届非遗文化活动意味着一个新开始,他们将发现并挖掘特色的非遗文化,致力于打造非遗新IP,使“非遗+”成为禄口一张新名片,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增添新亮点。
除了舞狮外,禄口还是世界知名的皮毛之乡,拥有600多年历史的皮草工艺。当地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鼓乐——马铺锣鼓铿锵有力,石埝村剪纸艺术,“一笔画”剪出百姓幸福小康生活。近年来,禄口街道以“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休闲旅游”形式,大力开展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传承,推进非遗保护与特色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真正把非遗项目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以曹村为例,作为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后人的聚居地,曹村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紧扣“文化振兴”主题,相继建造“王氏祠堂”“永和书院”等特色文化阵地,精心打造“一村一品”,获得“省级示范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称号。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当地休闲旅游产业逐渐兴起,相比去年,今年游客人数上涨10%。曹村村党委书记周向阳介绍,为发展旅游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当地还成立了南京山阴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同时将本地咸鹅、风鱼、黑米等农副产品进行包装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