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徐报融媒记者 刘冰 摄
2020年12月29日凌晨,一场大雪悄然而至,早已整装以待的路政、养护人员守候在徐州各条国省干线之上,融雪剂、除雪车、扫地机闻雪而动……待次日清晨,上班的路上再度熙熙攘攘,路面上已是雪过无痕。整场干线公路除雪保畅行动,徐州公路各部门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应急力量调度合理,处置方式高效精准,这一切都归于徐州公路部门拥有一套科技与智慧相融合的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体系。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目前全市公路已建立了一个中心、八个分中心的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体系,对于公路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调度路政、养护应急处置人员进行处置,尤其是在台风、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时,通过这一系统可及时监测道路树木倒伏、雨雪冰冻等情况,第一时间安排应急队伍紧急处置,时刻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时刻保障出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智慧”+路网 让公路出行更便捷
1月13日,记者在徐州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看到,通过大屏幕,全市各条国省干道实时路况清晰可见,徐州国省干线公路上突出事件的应急处置指令就是从这里发出去的。
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孙满告诉记者,“十三五”时期是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大发展时期。目前,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共建成监控682套、交通量调查设备71套、车辆检测器106套,其中533处视频监控就是在这5年建起来的,现在已经实现了重要路段、桥梁视频全覆盖,平均布设间距达到两公里,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另外,中心还组建了无人机小队,配置了综合应急指挥车,无论哪里出现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车都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将现场图像实时传输到市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确保了应急专家小组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为科学作出处置决策提供保障。为了让出行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徐州出行路况,市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在全国首家全面推行视频上云服务,出行群众通过“徐州路网”微信公众号不仅可以实时查看徐州国省干线的监控视频,还能看到全省以及高速监控视频,视频路数已达到近6000路,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秒观全省路况。
“智慧”+治超 让公路执法更精准
记者来到睢宁超限治理检测站,一辆悬挂山东牌照的半挂车被交警拦下并引导至检测站进行称重测量,经过精准测量,该车被定性为超限超载车辆。检测站工作人员带着好奇的记者来到了距检测站来车方向500米左右的一处路面监控杆下,这时记者才发现道路上方两排相对的横杆上整齐排列着很多仪器,秘密就在这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设备叫超限超载车辆不停车电子抓拍系统,车辆经过时系统自动抓拍测量,结合车辆长、宽、高以及地磅称重等要素,自动进行数据分析比对,作出初步判断,有超限超载嫌疑的车辆会在数秒之内通知路面联合治超执法人员,将其引导至检测站进行确认。“不停车监测不仅提升了超限超载车辆治理的精准度,保持了路面的安全和通畅,也大大减低了执法人员上路执法的危险系数。”超限检测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智慧”+工程 让公路施工更绿色
在268省道新沂段,工程现场监理赵小波正在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268省道新沂段智慧工地云平台查看施工方填报的报验单,他告诉记者,目前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监理、检测等都是通过搭建的BIM+GIS智慧工地综合管理云平台来完成,这个平台融合项目、人员、设备、物料、质量、安全、BIM、环保八大管理模块,形成具备“可复制,可共享,可持续”的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体系,实现了工程质量可控化、管理信息化、安全可视化、环保智慧化。
在路面施工中,徐州公路部门大力推广路面施工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了沥青混合料拌合、混合料运输、摊铺、碾压全过程实时连续管控,保证了沥青路面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十三五”期间,徐州公路部门注重施工工艺的创新与完善,研发的“微发泡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取得突破,泡沫温拌再生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得到推广,在生产过程中与温室气体相关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气体的排放分别下降60%以上;摊铺过程中各类有害气体的排放量都下降80%以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梁板混凝土凿毛机、桥梁墙式护栏钢筋组合定位装置等十余项新设备、新工艺获得国家专利,在全市的桥梁建设和危桥改造中予以推广,不仅提高了施工精准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桥梁构件的实体质量和耐久性。5年来,徐州公路部门还建成5座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桥梁数据平台,目前已经实现了徐州国省干线公路上中型、大型、特大型桥梁大数据24小时监测。
“‘十三五’期间,我们大力实施科技兴路战略,以智慧公路建设为目标,重点加强了公路网运行监测、桥梁健康检测、动态称重监测、智慧工地等系统的建设,显著提高了公路交通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市公路管理处处长张保卫告诉记者,“在‘十四五’新的5年,我们将继续推进智慧公路建设,充分利用5G、北斗高精度定位、大数据、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开发更多技术创新应用项目,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新型智慧公路,更好地支撑、服务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