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小初衔接创新之举——小学初中教师同上《愚公移山》
2021-12-14 11:0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刘颖 戴明夷 薛以青)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走进初中生课堂,和初中老师同上一则寓言名篇课 ……12 月 9 日,主题为《思维的衔接与碰撞》“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多元教学研讨活动,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报告厅内举行。

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思维的衔接与碰撞”,选取初二语文课文《愚公移山》,由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和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语文老师吴婷,分别执教一节课。同样的课文,两位不同学段背景的老师上出不同的风格与角度。 南外河西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马菊华告诉记者,《愚公移山》是一个经典教学题材,其他版教材曾经在小学课文中以白话文呈现,现在的统编版教材则移到初中二年级变成原版文言文。“集团搭台,以这样一篇经典课文作为研究范式,开展中学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同课异构,同时邀请语文教师与专家评析、思维碰撞,探讨中学生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方式,探索减负增效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天,建邺区初中校教师代表、南外河西集团语文教师共度了一场奇妙的《愚公移山》之旅。

初中语文老师的初中课:“愚公移山的‘愚’字变大了”

“我从‘献疑、以君之力’中读出了妻子对愚公的尊重、担心和关心 ”"“我从河曲智叟的‘汝之不惠、残年余力、其如土石何’等言语中读出了他对愚公的嘲讽”…… 学生们“开小火车”似地一一回答。

下午第一节课,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吴婷老师先上《愚公移山》。“85后”的吴老师在给学生的预习单上设计了“课前质疑”,学生们认真阅读后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热烈而发人深省。

“愚公移山的‘愚’字变大了,起到强调作用。”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初二语文老师吴婷从标题开始,引导学生自读文章,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接着,吴老师引导学生们关注文中的修辞手法等细节,分析寓意之所在。“愚公让子孙后代帮他实现这个愿望,行得通吗?”“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而选择移山呢?”“文章想表现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什么结尾不安排愚公终于完成了移山任务,而是天神来帮忙呢?”......吴老师引领大家理解寓言的意义,结合时代的精神去思考,课堂语言非常干净,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浪漫主义的结尾告诉我们寓意:只要埋头苦干,就会有所收获,因为天道酬勤。”最后,这节课在诗歌《如果门前有座大山》声中结束。

小学特级教师的初中课堂:5 幅《愚公移山》“引导图”诠释“寓意”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带来第二节《愚公移山》,“70左右”的宋老师,从上世纪40年代徐悲鸿的同名画作导入,语言幽默,课堂充满感染力,他和学生们一起从文本角色出发,带着角色性格去朗读、去体会、去思考。 “智叟代表的是哪类人?”“有些人物明明不现实,他们的出现是为了什么......”在幽默风趣的宋运来老师引导下,生字词的读音、写法、易错字、通假字等在同学们的相互启发中学习完毕。结合课前收集到的学生助学单中的问题,宋老师说:“大家关心的问题主要两类:故事本身如人物形象和故事写法的;还有一类则是有关故事引发寓意的。”

在分析文章中神话故事结尾时,宋老师围绕“诚”这个关键词画了个同心圆:“圆分别代表了愚公的家人、邻居、智叟、天帝等,他们被愚公的‘移山之诚’所感动。”学生们也进一步理解了“寓意”从古至今不断被传承与丰富的过程。

专家学者:打破常规,两节一样又不一样的课

两堂课后,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峰全程观摩了老师们的同构异构课堂,他在发言中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总结了四个关键词:集团、碰撞、双减 、课堂。马峰认为,此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南外河西教育集团办公室的职能,让集团化办学走向实质性的内涵发展。“此次活动的策划科学用心、活动的开展精彩纷呈、活动的反思意义深远。基于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是‘双减’的重要举措和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它具有适切性、务实性和成长性。希望每一名老师在行动中去寻找方向,这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通过同课异构,交流互动,不仅让老师们观察和学习了不同时代出生、不同知识积累背景、不同学段语文教师,面对相同教材相同年段学生在教学形态、教学侧重点关注的不同,更有效地促进了多元思维的碰撞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八年级文言文《愚公移山》,中学名家钱梦龙、董旭午、郭初阳,王建龙等都上过该课。仔细揣摩他们的课堂教学作品,除了向他们借鉴教学妙笔,还有哪些应该引起我们警觉的地方?如果我是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是理解课文,识诵积累,还是了解文言文常识遇到的困难?都不是。

课前了解发现:如何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应是教学着力解决的难题。然,梳理诸位名家教学课例,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信一一“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这个观点的不多。如,一中学生提出困惑:解决交通也不必铲平大山,开条盘山路,或者愚公直接搬家不就得了?

这个问题,直指愚公不聪明,如果学生认为愚公不聪明,这个寓言故事的立意就站不住脚。再如,学生提出:为何故事最后安排了天帝神灵相助,把山移走了呢?不是有损愚公的形象吗?如此说来,寓言故事歌颂愚公这种咬定目标,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挖山精神的寓意也站不住脚啦。

结合单元目标,设计《愚公移山》就有:先学后教,注重积累,深度思考,自我检测的教学板块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有两条线,一条是情感线,引导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到主动地学习,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减负;一条是价值线,要让寓意植入中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真心认同寓意,并明白寓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如果教学仅仅为了应试,文言教学就很简单一一朗读,理解,记诵,检测。如此,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思维碰撞的教学是无趣的,语文教师职业也是很乏味的。

本次活动的主持、南外河西教育集团专办马菊华主任就活动背景和创新意义道:“这也是‘双减’背景下,一次探索减负增效的途径、改善教与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实践。”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