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为梁羽生造像
2024-05-18 10: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雕是减,塑是加”,雕塑创作本身就是激发自我潜能的过程。泥塑从内在骨架到泥巴的增减,包含了破立与虚实;从泥胎到高温铜水冷却后的凝固,一切都不能未卜先知。要学会留白,也要懂得适可而止,与研究武学一样,需历经涅槃终成正果,雕塑作品创作过程本就蕴含着取舍的哲学之道。

初识:

70年代末,我生在沿海内地一个小城镇,成长在一个文化娱乐形式相对单一的时代。偶然间,通过一本武侠连环画、一段收音机里的评书、一部港产武侠电影(视)剧接触到了全新的武侠世界。那时,以金庸和梁羽生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使得我们青少年时期精神不再匮乏,他们的作品成为了我们重要的阅读材料和精神寄托,这些小说启蒙了我们对于江湖、英雄、爱情与道义的理解。

我10岁前后在祖父祖母家生活,祖父生于1924年(与梁羽生先生同年出生),小时读过私塾,写一手好馆阁体书法,颇爱阅读。他时常在午后拿起放大镜翻阅小说,记得众多小说封面中就有“梁羽生著”和“金庸著”的字样。我也会翻上几页,看到封面书法题字和书中插图定会拿出纸笔描摹一番,画面中有刀光剑影和英姿飒爽的人物,祖父每每看到我的“作品”总会夸我画得真“像”,彼时,我就与武侠结缘了。

再识: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之一。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领路人”和“开创者”,以其独特的文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吸引了大量读者,成为推动武侠文学热潮的重要力量。

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武侠小说在内地一度遭到批判,梁羽生的作品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内地读者对梁羽生及其作品的认识十分有限,主要通过私下流传的手抄本或走私入境的书籍,形成了一种地下阅读的文化现象。

1978年以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思想解放和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武侠小说开始得到官方的认可和社会的广泛接受。梁羽生的作品,连同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人的武侠小说,如同一股清风,迅速风靡内地。这个时期,出版社开始正式引进和出版梁羽生等作家的小说,使得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到这些作品。

进入90年代后,梁羽生的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进一步扩大了他在内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那时正值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犹记初次看张国荣与林青霞合作的《白发魔女传》时,被电影独特的武侠美学瞬间给拿捏。电影从小说原著文字中来又高于文字本体的抽象表达令人惊艳,林青霞演绎的白发魔女冷艳绝伦堪称武侠美人典范,更被卓一航和练霓裳之间爱恨交织、跨越正邪的爱情所震撼。这些影视作品不仅让原有书迷得以重温经典,也让更多未曾阅读原著的观众认识并喜爱上了梁羽生的武侠世界。

造像:

梁羽生先生笔名姓源自于中国文人辈出的南北朝之“宋、齐、梁、陈”时期,“梁”在“陈”先旨在表达谦逊之意,结合友人赠佳句得“羽生”之名。从先生的笔名足以窥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魏晋风度或许是先生“侠义”精神的溯源了。

无独有偶,我自大学起就一直学习和生活在六朝古都南京。2018年为纪念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荣启期与竹林七贤砖画》出土,我为南京西善桥创作了一组“竹林七贤”群雕,先生倡导的“武侠精神”与七贤崇尚自由、追求独立人格和正义节操,以及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一脉相承。先生向来以名士自居,“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这两句诗就是其气质的彰显,他笔下的侠客豪情万丈,而他本人确虚怀若谷、温柔情长。

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之一,其雕塑形象应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大师的气质。塑像应着重体现出他的学者风度,以及对武侠文学的深远影响。梁羽生的作品中人物较为正统,往往遵循传统武侠的道德规范,强调忠、义等价值观,因此,塑像应传达出正义感和对传统的尊重。

我在创作先生胸像构图时虚化了人物两侧肩膀和胸背的实体,先生微微颔首,塑痕内敛的西服隐约可见,顺着领口虚化至基座。意在展现其在武侠文学领域的“先河”身份,同时,虚空的雕塑构图象征着先生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唯重点刻画了先生爽朗的笑容,眉目之间有着微妙的情感深度,映射了他笔下人物和自身丰富而细腻的人生情感。

2018年11月4日,也就是金庸先生逝世后的第4天,我创作了金庸先生胸像。雕塑中把倚天剑、屠龙刀和盖世神功化作了一条“意象”围巾,先生眯眼昂首笑看风云过。与金庸先生雕塑凌厉的塑痕风格不同,我在塑造梁羽生先生时的手法温和谦逊相对含蓄“隐逸”。两尊塑像呈现的构图状态是迥异的,塑造手法也各有不同,但,二者的“姿态”是中正的,二者洞察的是正义、忠诚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两尊雕塑眉宇之间呈现出对人生的豁达气度是相通的。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我与武侠结缘,与造侠者神交,故“塑”当以传神。为梁羽生先生塑像时,奋笔疾“塑”中,我思绪中满是先生笔下穿越时空的人物形象和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我把他的文学成就、人格魅力及其对武侠文学乃至中华文化传承的贡献,以泥土凝聚成了一尊实体雕塑,是为“武”;而铜像的眉目之间,洞见的是一代文学大家笑看世间的睿哲眼神,是为“侠”。

今以先生之造像,致敬造侠者百年诞辰,致敬香港文学下一个百年!

标签:梁羽生;武侠小说;梁羽
责编:邱雪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