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平望交汇时代活水与运河之水
2024-06-28 09:2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陆洁晴  
1
听新闻

仲夏时节,位于吴江区平望镇頔塘河畔的蓝望文旅产业园人气持续“升温”。这座由老粮管所改造而来的文旅产业集聚区,在保留建筑风貌的同时,以微更新的手法植入了创意文化,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打卡。太浦河与古运河交汇处,又一座百年老字号文化地标——平望辣酱文化园也即将落成,把因“运”而生的辣酱文化变成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时尚潮流。

在新老运河交汇的平望镇,大运河文化正勃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千年来,大运河流彻平望,以包罗万象的博大胸襟,让南北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为平望孕育出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滋养出包容开放的文化气质。在高质量发展的一浪接一浪中,平望坚持推进新时代历史文化名镇建设,让人文“软环境”与经济“硬实力”齐头并进,涵养一座经济大镇、文化重镇的底蕴实力。

“平望要做优做精转型升级文章,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显示度、民生感受度,加快打造制造强镇幸福运河小镇。要注重保留时代记忆、江南风貌,为市民游客提供能够感受时代脉搏的优良文旅空间,让运河古镇的积淀在新时代得到充分展现。”吴江区委书记李铭表示。

时代活水与运河之水在此交汇,让运河城镇奔涌文化新潮,激荡发展强音。

下好保护“先手棋”

又添两处古建筑线索!在近日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平望对古镇历史建筑信息开展了地毯式走访复核,发现了莺湖村南青龙桥、苏嘉铁路遗址两处古建筑新线索,这个意外之喜让当地人十分振奋。

作为一座“运河名镇”,可以说,平望的发展、兴起都离不开运河文化的支撑。前来考察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认为,平望是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中,传统运河空间尺度保存最好、城镇与运河空间联系最为密切的一座。平望把运河文化保护植入发展基因,以打造苏州市运河十景之“平望四河汇集”为统领,下好保护“先手棋”,全力开展文物保护、老镇更新,让运河历史文化历久弥新。

科技手段加持,让文物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今,一件件文物也可以像商品一样扫描“入库”了。监测计、航拍机、3D激光扫描仪……6月8日,数名工作人员操作着各种精密仪器,对平望代表性建筑之一安德桥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扫描。这座始建于唐代、晚清时期重建的古建筑,将根据此次采集结果进行线上建模,以数字化的新形式亮相于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平望镇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不可移动文物21处,预计今年内将完成多处重点文物建筑的数字化采集工作,为后续的保护、修缮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巧用“绣花”功夫,古镇颜值愈加“扮靓”。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汇聚了老电影院等一批流行业态的北大街,曾经也是镇上的高人气网红打卡地,在历史的尘埃中,一度褪色成陈旧的居民区,而今,又在老街区改造中悄然迎来一场新的蜕变。

刷上白色新漆、换上木雕镂刻的玻璃窗、挂上两串红灯笼,旧房屋就摇身变成了古香古色的江南民居;以砖墙为造型灵感,突出黑色墙砖与白漆的色彩碰撞,一座三层楼高的公租房更多了一抹古朴大气的意韵……在苏式古镇的统一风格下,一户一图的改造方式,让居民们住得更合乎心意。北大街的这场改造始于今年4月,以修缮和保护为核心,在让老街重获新生的同时,与一路之隔的南大街遥相呼应,串联出更为完整、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

架起传承“新桥梁”

运河文化的源头活水,浇灌出平望文化繁荣的生动景象,浸润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平望以守正创新的笔锋,让一段段辉煌岁月穿透历史的纸背,留下愈加浓烈的芬芳。

把文化遗址建成“露天博物馆”,与百姓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梅堰龙南村坐落着太湖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完整的良渚文化村落遗址,距今已有5300年左右历史。如今,遗址之上,一座龙南文化遗址公园正加快建设,将重现良渚时期“饭稻羹鱼”生活图景,讲好这个“江南第一村”的故事。

距离遗址200米的梅堰实验小学,也自发寻根良渚文化。6月12日下午,梅堰实验小学的13名学生化身“小农人”,在校园南广场北侧一块“迷你”试验田里体验了一把插秧的快乐。自去年9月起,该校每周开设特色稻作课程,将校内校外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与稻子相关的种植技术、科技加工、美食制作的研究和实践。

灿烂的非遗,同样是平望坚持传承的瑰宝。平望灯谜、贝氏痔科、平望辣酱制作技艺、平望扬歌、平望乳黄瓜制作技艺、平望麦芽塌饼制作技艺及平望冰雪糕制作技艺……在一代代平望人的坚守下,这些源自百姓生活的非遗正重新走进百姓生活。

6月13日下午4点半,平望实验小学六年级六班的王浩乔像往常一样前去参与灯谜社团殊胜文虎社的活动。从四年级在课堂上首次接触灯谜以来,王浩乔就爱上了这项传统非遗:“文字的变化中蕴藏着无穷魅力,即便在毕业后,我也希望能够继续学习灯谜文化,把它带到更远的地方、分享给更多人。”另一名社团成员常茗瑶对此也有着相同的感受。

连接起学生们与灯谜之间这座桥梁的,是省级非遗“平望灯谜”第三代传承人龚海波。2017年以来,龚海波受邀来到平望实验小学担任专职灯谜老师,每周平均要上十五六节课。带着学生从零起步并不容易,教材从哪儿来?他花费一个多月时间,自己编出了课本。学生们有疑问上哪儿请教?他又把工作室搬进了学校,周末也常常待在学校度过。“灯谜文化是种子,而校园是沃土,我要当好播种人,让非遗不断扎根绽放。”龚海波自信地说。

大运河不仅孕育了诸多文化宝藏,也见证了平望变迁的历史,滋养出“平和、安德、勤行、致远”的人文精神。今年以来,吴江千村故事平望篇启动,细数乡村发展中的村史沿革、文化掌故、民风民俗、名人乡贤等,将在年底精编出版,并计划通过讲解比赛、歌舞等二次创作方式广泛传唱。平望还推出“书香平望众YUE计划”企划活动,以走读运河、城镇策展、美学体验、研学实践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在“阅读+行走”中汲取奋进力量。

找准利用“关键招”

丰富的运河文化,为平望文旅发展塑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平望正与时俱进写好运河文化活化利用文章,赋能文旅产业不断升级。“要让越来越多的文旅场景融合赋能美好生活。”平望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邓运华说,平望将以活动和产品为载体,融合民俗节庆、非遗等,将无形的文化注入有形的活动,让流动的运河熠熠生辉。

平望坚持打响运河文化旅游节品牌,全年持续推出腊八民俗风情节、中华灯谜邀请赛、运河名镇龙舟赛等特色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端午佳节,江苏省“村晚”示范展示点——平望镇“四季村晚夏”活动暨“龙在东方耀未来”2024运河名镇平望亲子龙舟邀请赛在大龙荡举行,来自运河沿线的30多支龙舟队伍挥桨竞逐,引起广泛“点赞”关注。位于运河文化景区的京杭大集也通过打造动态型策展式运河文旅目的地,在202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凭借深厚的文化基础,平望顺势而为,将数字技术与大运河文化优势叠加,建起数字小镇,把元宇宙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打开大运数字文化旅游元宇宙平台小程序,游客就打开了古镇旅游的“新世界”:指尖轻轻一点,“一比一”还原的古镇数字空间尽展眼前;随着指尖的移动,游览的“脚步”也不断变换,一路上既能看到初见书房、司前街、粮仓、安德桥等现实热门景点,也能观光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京报坊、文昌阁和华新城茶馆;甚至还能进店体验喝茶、购物等业态。这种沉浸式的新体验,源自平望运用三维建模、数字孪生等技术,将1.4万平方米核心景区塑造成一个用户在线上就能寻访、游览的数字文化空间。2023年,平望古镇成为DAYUN元平台的首个历史城镇元宇宙场景和线上线下数实融合示范点。

平望的元宇宙产业还延伸到了经济与政务领域,形成了大运直播系统、商城系统、商家入驻和广告招租系统的数字产业融合体系。每周一到周五,主播“颜真卿”都会亮相元宇宙直播间,带来平望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风物特产的精彩讲解,甚至还会挂上商品链接供游客选购。

“以文为魂,赓续平望文脉传统;以文兴业,推动平望产业发展。”在平望镇党委书记赵伟看来,平望还要主动扛起探究人文经济实践的新使命,以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涵养经济社会发展。3月27日,一众专家学者齐聚平望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专家委员会会议暨人文经济学平望实践主题沙龙,为提升平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发展水平建言献策,持续擦亮“平望四河汇集”名片。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