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山,聆听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
2024-09-20 10:1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范昕怡  
1
听新闻

“昆山之路”,本质上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6年后,昆山城东一片蛙声阵阵的稻田里,一个后来被誉为“自费开发”的工业区悄然“开张”。当时的昆山人可能不会想到,一个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的传奇故事,由此启幕。

从苏州“小六子”到中国“第一县”,从“探路”到成为“道路”……昆山的每一次创新、突破、开拓,都烙印着时代的印记。昆山的巨变更是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昆山的今天,也不会有昆山的明天。

今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深刻点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的昆山,唯有传承弘扬“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始终走在前、做示范。

精神伟力,闯出改革之路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上世纪80年代,昆山还是一个守着“苏州城外半碗饭”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居苏州地区之末。这个典型的鱼米之乡,因每年上缴商品粮的数量之多经常得到表扬,还沉浸在“小富即安”中。同一时间,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周边兄弟县正风风火火地发展乡镇工业,很快把昆山甩出一大截。

彼时,国务院刚批准在沿海14个开放城市设立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辅以相应资金和政策支持。昆山只是一个农业县,又不临海,想要获得政策支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于是,昆山人决心“自己干”。

就这样,在东新街上,一座小院、两幢平房、十来个人,“自费开发”工业小区的指挥部开始运转起来。没有“准生证”,“自掏腰包”兴办工业小区,堪称石破天惊,“昆山之路”也由此发端。

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政策扶持,“第一个螃蟹”怎么吃?在开发方针上,昆山坚持“富规划、穷开发”,自力更生、精打细算,“不搞圈地”,而是依托老城滚动开发,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同时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先生产、后生活,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七通一平”,平均每平方公里开发的费用,远低于当时全国14个国家级开发区。

靠着敢想敢干敢拼敢闯的一股劲,8年后的1992年,全国开发区迎来了春天。当年8月22日,抓住改革开放风口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机遇的昆山,收到了国务院发来的“准生证”——批准设立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开发区由“另册”转为“正册”,成为全国县(市)中第一家国家级经开区。这条从无到有并不断延伸发展的“昆山之路”,也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画下了传奇的一笔。

从零到一再到第一,归根结底,“昆山之路”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昆山之路”的先行者、昆山市委原书记吴克铨曾这样总结:昆山发展道路是一条“唯实、扬长、奋斗”之路。唯实,就是不唯书、不唯上,解“束缚”、破“禁区”,坚持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扬长,就是扬昆山所长、补其所短;奋斗,就是艰苦奋斗、坚忍不拔。

打开改革开放之门,大胆去闯、大胆去试。40多年来,昆山人一茬接着一茬干,“昆山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毫无疑问,昆山每一次摸索和进步,都源自精神伟力的感召和引领。现在回过头来看,昆山实践发展中取得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源于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同时,昆山的进击之路,也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成功。

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敢于创新、勇于突破者。“秋风起,蟹脚痒”,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昆山人,唯有继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改革开放关键之招破解新的发展之问,才能在摸索前行中继续开创新局面。

优无止境,垒筑开放高地

今年4月,昆山综合保税区内,目前国内咖啡行业已投产的产能最大的单体咖啡烘焙基地——瑞幸咖啡(江苏)烘焙基地正式开业投产,年烘焙生产加工咖啡豆3万吨,预计年产值15亿元,占全国咖啡烘焙产能近20%。

去年9月,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在昆山开园,产业园包括咖啡烘焙工厂、整合物流中心、体验中心等,涵盖咖啡豆进口、烘焙、包装、储存、物流,实现了“从生豆到咖啡”垂直产业链的规模化整合。项目自2020年初签约以来,星巴克先后在昆山追加两轮投资,总投资额达2.2亿美元,成为星巴克在中国打造咖啡生产和物流基地的最大投资项目。

一个是世界500强行业龙头星巴克,一个是中国市场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国内外咖啡巨头相继落户开业,不约而同将自己产业发展的种子“根植”在了昆山。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昆山已集聚起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超1万个外资项目,总投资超过1200亿美元。

他们为何而来?为昆山成熟完善的产业环境和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而来。

在昆山曾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昆山什么都好,就是报关速度太慢,要是有一个像台湾那样的新竹加工区就好了。”因台商吴礼淦不经意说出的这句话,昆山人便火速去台湾考察,酝酿筹建出口加工区,在得到省委省政府支持后向国务院递交了报告。

但恰逢中央机构改革,特区办被撤销。不轻言放弃的昆山人,花3年时间跑了北京84次,一次次拜访、一次次商榷,终于“集齐”中央八部委的签字同意——最终,昆山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获批试点,同年10月率先投入运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

大胆试大胆闯,开放高地的“海拔”才能越来越高。优化营商环境,就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而是在时代浪潮下循序渐进地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如何润物无声地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昆山的做法是:对每一个奋斗者以诚相待,给予创新创业者最好的礼遇!始终把市场评价作为第一标尺、把企业和企业家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昆山力求在“极速”办理上求突破、在“极优”政策上下功夫、在“极准”服务上出实招,以科学高效的“千方百计”、以营商环境的“优无止境”,护航经济发展的“稳中求进”。

德企博洛科电气(昆山)有限公司于2018年入驻位于昆山市张浦镇的德国工业园,短短几年实现了快速发展,产值连年增长。德园“马上办”专组在走访企业时了解到企业有扩产需求,第一时间通过视频拍摄、线上会议进行“云沟通”,方便投资方对新厂房考察,加速新厂房评估进程。“马上办”服务得到了博洛科总部管理层的认可及感谢,随着新厂房投用,产能也将进一步提升。

早在2005年,昆山就围绕服务台企设立了“马上办”服务中心。后来昆山升级设立“马上办”工作领导小组,实体化运作“马上办”服务中心,聚焦企业服务、民生服务、全市重点项目及涉及多部门的疑难事项等,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帮办代办等全方位“马上办”服务,范围扩展至所有在昆生产生活的群众和企业,今年以来服务昆山各类企业1.57万余家,办理诉求3.82万余条。

2010年,张浦镇被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为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在行政审批、综合执法等领域率先探索,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仅仅4年后,张浦镇凭借《经济发达镇行政改革与流程再造》荣获“第七届中国政府创新奖”优胜奖,烙印着“昆山经验”的试点改革,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营商环境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没有地方是“空白点”,也没有谁是“局外人”。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昆山累计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举措152条,全力打造投资兴业首选地。“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从BEST向FIRST跃升,群众从“最多跑一次”到“如意帮”远程帮办,项目审批从“七天发四证”变为“一天发五证”,昆山在一次次加压中,用好“口碑”换来服务“金杯”。

先行先试,推动昆台融合

9月13日晚,2024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在昆山开发区慧聚广场和古镇周庄同时亮灯,跨越中秋节和国庆假期,持续打响“元宵在台湾、中秋在昆山”常态化交流品牌。灯会期间,昆山将举行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如第五届“昆山妈祖杯”海峡两岸青年花灯、两岸文化艺术展演、雅韵市集等,持续扩大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深化台商大陆“精神家园”建设。

自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落户,昆山便与台资台企结下不解之缘。如今,昆山已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40%、进出口总额的50%来自台企的贡献,台湾前100大制造业企业超过一半落户昆山,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6000个,10万台商台胞在这里安居乐业。

在打造“对台合作第一城”的过程中,昆山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提升。201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同年建立,把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交给昆山,共同开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这是自上而下的信任和期望。国家层面支持昆山在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区、两岸中小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两岸交流合作模式创新的示范平台。

2020年8月,昆山金改区获批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以“两岸”为主题的金融改革试验区。这是继201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试验区后,昆山在推动两岸合作方面再一次接过的改革重担。同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昆山试验区范围扩大至昆山全市。

11年间,国家发改委牵头召集23个部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连续11次召开部省际联席会议,针对台企发展和台胞需求,在两岸产业合作、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民间交流交往等方面赋予昆山试验区167项先行先试政策举措。

抢抓先行先试政策“叠加效应”,由昆山在全国“率先创意、率先提出、率先争取、率先突破”的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堪称典型。这个被写入第三次部省际联席会议纪要的改革举措,2016年率先在昆山综保区落地,助力台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至今已有近40家企业参与,累计开具增值税发票385亿元。

除此以外,昆山实施台资企业集团内部人民币跨境双向借款业务试点,超200家台企发生借放款324亿元,降低企业成本近10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台湾地区职业资格与大陆职称资格比照认定工作,29项台湾地区职业资格可直接比照认定为职称资格;全球维修业务试点率先实质性落地,允许境外产品、零部件进入综保区维修,全球维修业务进出口额近300亿元……一项项顶层设计落地见效,一批批重点项目拔地而起,塑造了昆山试验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赋予了这片土地更深广、更丰富的发展内涵。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