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不能硬扛,系统干预帮患者“找回”快乐
2025-04-24 17:36:00  来源:山东卫生新闻网  
1
听新闻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超9500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但真正接受规范治疗的不足10%。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遭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的人群庞大,同时表明抑郁症已成为公共卫生与医疗事务的重要挑战。

为何90%的抑郁患者“拒绝”就医?

90%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原因有多个方面。

一是存在认知误区。公众对抑郁症存在误解,往往将其视为“情绪低落”“矫情”“想不开”,并且认为“不是啥大事”“扛一扛就过去了”。这些观念导致患者延迟就医。

二是病耻感与社会压力。部分患者因担心被歧视而隐瞒病情,大多数人害怕被贴上“精神病”标签,担心被周围人孤立,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因此,比起就医进行心理咨询,大部分患者更愿意自行调节心理健康问题。

三是医疗资源不足。目前,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专业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短缺,尤其在基层地区更为严重。

抑郁不是“矫情”,是大脑“生病”了

抑郁症是一种高发病率、高临床治愈率、高复发率,但低治疗接受率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常见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每天超过 12 小时感到悲伤、绝望;对许多事情的兴趣减退,曾经热爱的事突然觉得“没意义”;患者常常活力减退、思维变慢、注意力不集中、焦虑,还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背痛、食欲暴增或骤减、失眠等躯体症状,更甚者会出现自杀念头等。

科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如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失衡的结果,就像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身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等原因所致需要系统干预一样,一旦出现抑郁症状,应及时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千万不能把抑郁等同于“矫情”,而不予重视,不然轻则耽误康复,重则危及生命。

系统干预,助患者走出“心灵孤岛”

有抑郁倾向的人群,要学会科学系统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妨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

运动疗法:研究发现,锻炼时大脑会分泌“快乐激素”——内啡肽,为人体提供快乐情绪。

书写疗愈:科学研究表明,书写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增强免疫力。日常可以用一支笔一张纸或是手机备忘录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情绪,哪怕只是一件小事,比如“今天遇到了一只小猫”“吃了一顿美食”等等,当把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时,就像是给情绪找到了一个出口,让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

社交活动:社交活动在抑郁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参与社交活动,抑郁症患者可以逐步恢复社交技能,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患者可以从参加小型的、低压力的社交活动开始,如每周和信任的人通一次电话,或是与一两位好友共进午餐,或是参加兴趣小组或志愿者活动等。这些不仅能让患者逐渐恢复社交技能,还能带来成就感和愉悦感‌。

中医调理温和打开“情绪枷锁”:对于抑郁症,中医药治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比如近年来临床常用的解郁除烦胶囊,该药是由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半夏厚朴汤和栀子厚朴汤化裁而成,具有解郁化痰、清热除烦的功效。基础研究证实,解郁除烦胶囊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NA、DA、5-HT发挥抗抑郁作用,既能改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也能缓解抑郁引起的多种身体不适症状,比如情绪低落、心绪不宁、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咽喉异物感、胸口堵胀感等,且安全性高。

真正的勇敢不是“独自硬扛”,而是学会“温柔地向世界求助”。愿每个在深夜痛哭的人都能及早发现,有人正举着灯,等你走出黑暗。我们期待更多抑郁患者能勇敢说出:“我需要帮助,我值得被治愈。”

标签:
责编:芦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