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鸢5号” 欢迎回家
2024-10-24 15:18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春  
1

历时20天、迁徙距离超3000公里,跨越重洋飞回温暖故里南京越冬……一只勇敢的“黑鸢5号”最近火出了圈。10月22日,记者来到南京市鼓楼区滨江风光带的红云桥,和一大群爱好者一起找黑鸢、寻“偶遇”。

俯冲、翻飞、滑翔,五六只黑鸢竞相追逐另一只黑鸢,只为抢夺它从江水中猎取的鱼。眼前一派生机勃勃,目光所及,数十只黑鸢翱翔于江面,蔚为壮观。

“南京人怎能不以黑鸢为骄傲!”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主管陈月龙正在这里做调研。身为北方人的他被眼前场景深深震撼,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少年”逍遥游,万里回南京

过去一年半,这只“勇敢黑鸢”累计飞行超1.2万公里,两度北上,至北到了朝鲜半岛;又两度南下,至南到过上海。两圈迁徙下来,终极目的都是回南京越冬。

去年3月,“勇敢黑鸢”不幸受伤,被南京市民发现后,获水上公安救助,并被送到红山森林动物园。经专业养护,黑鸢恢复健康,工作人员为其背上GPS“小书包”,命名为“黑鸢5号”,在去年4月24日放归大自然。就这样,“勇敢黑鸢”正式成为“黑鸢5号”。

作为省暨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红山森林动物园每年接收救护的野生动物多达百余只,其中黑鸢每年都会有5—8只。

“勇敢黑鸢”是红山森林动物园救助后野放并佩戴GPS追踪器的第5只黑鸢。与此前放飞的成年黑鸢不同,它是一只亚成年黑鸢,相当于人类10多岁的少年阶段。因正处于成长期,它的行踪数据能更全面地反映出黑鸢成长轨迹、繁殖觅食地点、食性偏好、游荡迁移规律等,尤为值得关注。

GPS追踪器小于黑鸢体重的3%,还能通过太阳能板持续补充电能,实时记录和回传黑鸢行踪,让人类有机会不断积累对黑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保护它们。

作为留鸟,大多数黑鸢一生不离开出生地。当年春末,追踪器记录下的踪迹显示,在城区适应和盘旋20多天后,“黑鸢5号”踏上了迁徙之路。

GPS描画出了勇敢“少年”的逍遥游图景——

第一轮迁徙发生在去年。5月13日,它沿着南京东部朝沿海的一条重要猛禽迁徙路径一路向北。

面对宽阔的渤海湾,它选择了更困难的横跨路线,而非省力但更远的陆地绕行路线。因海面可利用的上升气流弱,跨海时它无法借力,唯有拼命扇动翅膀前进,只为能更快到达繁殖地,赢得更多繁殖机会。

但这样的选择,需要付出更多体能甚至生命。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度过了整个夏季后,它开始返程。去年10月17日,它回到南京越冬。170天后,也就是在今年春季,4月5日早上约8点,“黑鸢5号”再次从南京老山启程,一路北上。6天后,它就飞出国了。

在北方度夏后,它再次返程,9月22日起,向着阔别近半年的南京出发。令人揪心的是,10月3日起,它的GPS追踪器信号消失了10多天。

在大家遗憾伤心几乎绝望时,10月16日,消息又回来了!只是网络中断,“黑鸢5号”的翅膀却从未停歇。原来,10月11日,它就飞回到了家乡南京。

这只特立独行的“勇敢黑鸢”独自闯荡,勇战难关,一下子成为爱好者们隔空围观的“网红”。在微信公众号上、微信群里,无数人与之共情。网友留言感慨:“这不就是歌里唱的吗: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在一只鸟身上,看到了在外打拼的自己。”……当“黑鸢5号”回到南京,很多人感动到流泪。

在南京长江边上,有观鸟爱好者幸运地拍到了“黑鸢5号”,它身上的GPS追踪器依然清晰可见。不断有市民和游客发问:“5号到南京哪里了?”动物园回以“外交辞令”:“黑鸢5号”每天快乐地往返于南京山水之间。这,是为了保护鸟儿“隐私”,防止它被过度打扰。

抬头观黑鸢,低头看江豚

“‘黑鸢5号’加油!愿所有鸟儿都能在天空自由飞翔。”

“明年再见,一定安全回来,不见不散。”

“心中多了一份牵挂呀。”

……

迁徙途中,“黑鸢5号”的行踪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不断有志愿者蹲守在它可能途经的地方,有人甚至不惜跋涉万里。

“‘勇敢黑鸢’到老铁山了吗?”在黑鸢飞越渤海海峡时,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老铁山是一个可供助力的“跨海跳板”。这是一个只能听到海声和风声的地方。去年秋冬季,志愿者许哲浩于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看见一个黑影,它的身上有一处更明亮的闪光——太阳能板在反光。“这就是年轻勇敢的‘黑鸢5号’准备渡海再次返回南京的轨迹。”许哲浩随即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美妙瞬间。

黑鸢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于欧亚、非洲、澳大利亚等地。长江南京段是黑鸢较多的区域之一,生态研究者们称南京为“黑鸢之城”。“南京是为数不多能在中心城区见到大量黑鸢的城市。”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实验师包浩然曾带团队调研南京黑鸢种群情况。

据粗略估算,南京黑鸢数量上限可能在3000只左右。将这一数字转换成种群密度来看,在每个10千米×10千米网格内,南京最多平均拥有46只黑鸢。

抬头看,可观黑鸢;低头看,驳岸边有白鹭、夜鹭、鸬鹚等鸟类忙着觅食,江水中还不时有江豚探出脑袋……

在南京长江边上,市民游客一年四季都能有幸看到黑鸢。

“黑鸢+江豚”,还是极佳的捕鱼拍档。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周威介绍,江豚捕鱼驱赶鱼群时,会让很多鱼接近水面,黑鸢就借机捡漏,悄然掠过水面,抓上鱼就往上飞。上下夹击,鱼群慌不择路,黑鸢和江豚双双捕到猎物。

黑鸢钟情南京,南京人也“投桃报李”。从生态研究者到观鸟爱好者,再到“民间科学家”,一支观察、拍摄、研究黑鸢的新队伍,在南京“呼啦啦”冒出来。

今年4月13日,下午4点至晚上7点,90多名志愿者分散在南京的三汊河、琥珀泉、老山椅山俯江台等7个南京黑鸢活跃点,蹲点“数黑鸢”。

这次局部调查,志愿者共统计到200多只黑鸢。带队老师凤子告诉记者,他们基于GPS传回的数据,选取黑鸢常活动的地方作为观察点,“既大致了解区域种群数量,还有机会了解它们的现状、面临的生存威胁。发现、记录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长江为“食堂”,老山当“卧室”

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链更完整,“食堂”菜品更丰富、更干净。横向对比后,包浩然团队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中,只有南京,拥有如此庞大的黑鸢种群数量。以长江江苏段第一洲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目前园内各类生物资源达1704种,较去年增加约400种。

今年,长江“十年禁渔”进入第4年。8月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显示,2023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比2022年增加34种。

以长江为“食堂”、老山当“卧室”,这是南京黑鸢的生活常态。GPS跟踪研究项目传回的数据,结合各路观察信息,共同显示:白天,“夹江湿地和潜洲—三汊河—中山码头”一带是相对热门的活动区域;夜晚,它们的夜栖地则十分集中,几乎都会回老山睡觉。

除了老山,一些城市绿地也正被黑鸢选为“卧室”。根据这些区域的树木种类、高度,以及与路灯、住宅等的距离,陈月龙团队摸索规律,总结建设标准,以期打造出更多夜栖地。

黑鸢是一种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是区域内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风向标。从黑鸢的种群数量和生态型比例,可以推断这一区域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或者是区域小型啮齿类、小型鸟类的种群数量等。

包浩然举例:“如果连续观测到黑鸢频繁捕食长江刀鱼、胭脂鱼、铜鱼等重点关注鱼类,可以参考推测鱼类种群的时空变化趋势。”

“当‘黑鸢5号’的飞行轨迹真实呈现在地图上时,我们才意识到,或许我们一直忽略了身边神奇生物的精彩之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会有这样的自然史诗时刻上演。”红山森林动物园副园长白亚丽说。

标签:
责编: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