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K69四桥往三桥方向发生拥堵……”11月28日8时27分,南京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东南段监控中心“智慧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系统”向值班人员发出异常警报,并同步报至交管部门。值班人员立即调取实时监控画面,发现由于一辆小轿车与货车发生碰擦事故,现场占用第二、三及应急车道,造成后方车辆车多缓行。
智能巡和AI云检 让高速公路更“聪明”
东南段监控中心立即通知清障部门至现场实施救援。8时37分,清障部门到达现场;8时52分,事故车辆被拖至应急车道,道路恢复通行。全程共用时25分钟!“多亏系统及时提示,监控中心及时处置,在早高峰大流量期间未造成长时间拥堵。”东南段监控中心主任颜诚说。
颜诚所说的“智慧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系统”是金陵科技学院与南京公路集团花费四年时间重点攻关的科研项目,也是南京市工信局重点项目,该系统依托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种基于高速公路监控的智能巡检方法”等专利及技术,一举实现“智能巡、AI云检、雷视融合”三大特色功能,让高速公路更“聪明”。
着眼机器换人 开发智能化巡检系统
“智慧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系统”研究课题来源于团队一次调研中。
2020年5月,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智能交通创新中心团队在南京公路集团“十四五”信息化规划联合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高速公路场景中,行人闯入、货车抛洒滴漏、车辆低速行驶、异常停车等10多种异常事件,是造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但上述异常事件若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则可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因此,利用好高速公路上方的高清摄像头,加强对高速公路实时监控画面的巡检,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成为降低事故率最有效的手段。
但摄像头每分每秒都在摄制路况,并将海量画面不停传回监控中心,仅凭人力,根本无法确保每个摄像头的每一帧画面都有人盯着。面对基层难题,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智能交通创新中心带头人王池社教授开始认真思考起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当时我就在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不能让机器代替人来巡检呢?”
说干就干,自当年6月起,团队便聚焦“高速公路异常事件巡检”精准方向,开发智能化巡检系统。
三大特色功能 让交通事故降低38.85%
“新开发的‘智慧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系统’具备三大特色功能,即智能巡、AI云检和雷视融合。”南京公路集团数创中心副主任陈庆介绍。
智能巡,是指系统可实现百路以上摄像头同步自动巡检,同时在自动巡检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可通过指令随时调取任何路段、任何时段录画面进行人工复检。“比如,当工作人员调取当前1号摄像头画面进行复检时,其他99个摄像头实时监控画面还在有条不紊地自动巡检,一刻也不会停。”陈主任说。
如果说智能巡是解决了高速公路从“看得见”到“自动看”的问题。那么,AI云检则解决了“智能看”的问题,即AI云检让系统像人一样能思考、会辨别高速路上的异常事件和行为。团队为系统自主研发了一整套基于高速公路场景下行人、行车异常行为的检测算法,包括车辆抛洒滴漏、行人闯入高速等十余种。由此,车辆、行人种种异常在AI云检的“鹰眼”和“智慧大脑”巡检下,无所遁形。
雷视融合技术,则解决了高速公路夜间、雾天等非正常光照条件下“看不清”的痛点,让巡检正常进行。“以前一到夜间或是大雾天,高速公路摄像头能发挥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但有了雷视融合技术,路面若发生异常事件,系统还是能发出警报。”东南段监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在新系统加持下,于全国率先试用新系统的东南段监控中心工作成效明显。2024年1月至11月共处置交通事故515起,其中主动发现交通事故427起,主动发现率为82.91%,2023年同期共处置交通事故583起,其中主动发现交通事故232起,主动发现率为39.79%,同比提升43.12%;共处置交通违章744起,其中主动发现交通违章715起,主动发现率为96.10%,2023年同期共处置交通违章538起,其中主动发现交通违章308起,主动发现率为57.25%,同比提升38.85%。交通事故提前发现、靠前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已在全市推广 将做进一步研发
“智慧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系统”成功落地的背后,凝聚着研发团队每个人的心血。
团队首先要攻克的技术难关,便是系统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面对前方每时每刻都在摄制并传回的实时监控画面,系统该设计多大的“数据处理器”(即算力)才能同时巡检百余路监控摄像头?又匹配何种“数据存储器”(即数据存储硬盘或云存储)才能确保海量监控画面在一段时期内被有效存储,便于追溯?“这些问题不但要考虑高速公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需求量,还必须考虑成本,务求在有限预算内,完美完成目标任务。”王池社说,最终团队设计出了系统自动巡检百余路监控画面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降低后台计算和存储负担的最佳方案。同时团队自主研发的AI云检异常事件识别率也越来越高,部分异常事件的检测率达到95%以上。
为尽快突破相关技术瓶颈,本课题一开始,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智能交通创新中心就抱着合作共赢的心态,力邀东南大学、安徽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各学科、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课题调研和研究。截至目前,团队已拥有国家发明专利 18项、软件著作权 39项、实用新型专利 3项。
“今年9月,新系统在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大力支持下,已在全市交管系统推广应用。”金科院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团队还将针对不同场景,如南北不同城市、晨昏不同时段等,对系统适应性进行进一步开发,以便能够适应全国各城市高速路网,为交通强国建设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