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明镇政协员工围绕党政所需,紧盯群众所盼,开展协商议事、建言献策等工作,推动一批党政关注、群众关心、社会聚焦的问题得到解决。
成立政协委员工作室,强化议事协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多方征求意见、调研的基础上,牵头搭建了“平明镇政协委员工作室”用好政协有事好商量平台,工作室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根据提前征求的议题确定1个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协商,邀请专业人员,群众代表参加。引导委员通过12345平台、一线走访,参与信访办接访的等方式,多渠道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来,征集意见建议20条,实际解决问题8个,形成社情民意4条,提案1个,多渠道全方位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宣传政策、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工作,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聚焦群众关切,做好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针对乡村基础建设较差,人居环境整治反弹这一现象,组织人员对全镇乡村道路情况开展走访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镇24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庄,有南北道路488条127.07公里、东西巷道1188条265.08公里。其中,已硬化道路占比仅为44.6%。如果继续‘等靠要’,等待上级一事一议等政策资金扶持,还需要十几年时间。平明镇政协通过议事协商积极讨论解决方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认为必须打破常规,创造性地推进村内道路建设。通过献言献策,平明镇党委政府,最终决定以不增加村级债务为底线因地制宜提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模式,即所需资金由“群众出一点、村里筹一点、 镇里补一点”, 同时积极整合省“一事一议”等符合政策的各类涉农资金,把完善村内道路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突破口。
2023年以来,平明镇通过村党组织动员群众踊跃捐资,自行新建巷道水泥路484条,长71.11公里,23.93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691.75万元;通过一事一议和人居环境奖补项目新建水泥路140条,32.16公里,10.52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987.25万元,实现村内道路硬化率达75%。同时,平明镇同步融合延伸基层治理,探索建立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让群众实实在在告别“脏乱差”。全镇新装路灯1600余盏,实现267省道、张曲公路以及24个行政村路灯全覆盖;按照人口比例3‰标准增配保洁人员,做到镇村、省县干道保洁员全覆盖;对标县城垃圾收集装置标准,镇村共计配备垃圾桶2750个,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广泛协商议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平明镇政协委员工作室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多角度全方位调研。在乡村产业调研中,提出因村制宜,差异化推进产业融合的建议;围绕人居环境整治,提出“适当增加保洁人员、网格化管理”的建议:围绕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提出“村级坟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建设机制;围绕粮食增收,提出“东海县东部乡镇粮食主产区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建议。形成3篇专题调研报告,并将调研成果提交镇党委政府决策,努力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平明镇政协委员工作室坚持“群众有所呼、有所盼,协商有所应、有所为”。主动融入日常、融入群众,在摸索中不断成熟,职责定位更加明确,真正架起党政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