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复兴圩农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 产业是金”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农垦集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因地制宜,培育1-2个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毗邻高邮湖的区位优势,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水蛭、鲈鱼、鲫鱼苗”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体系,为农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特种养殖助力产业破局
2019年,一场围绕农场产业发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会议室举行,自种植业资源剥离后,农场营业收入主要依靠收缴资产资源租金,一直处于“吃资源饭”的状态,产业“空心化”问题愈发突出,实现“产业强场 富民强场”目标,推动农场公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体干部职工共同的目标。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唯有立足实际,利用好临湖傍河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水面养殖资源,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开局起步。
养殖四大家鱼?同质化程度高,缺乏特色。养殖小龙虾、螃蟹?金湖县是水产大县,盛产虾蟹,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且养殖处于产业链底端,养殖效益不高。经过集体研究决策,农场党委决定尝试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通过市场调研,农场把目标瞄准了水蛭高效特种养殖,水蛭作为一种市场价格较高的中药材,经济效益较高,且同质化程度低,适度发展有助于解决农场产业发展困局。
2019年10月,农场选派7名青年干部职工到苏州吴江明星产业种养殖中心学习水蛭养殖技术,并于2020年初投资22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4亩的水蛭高效养殖园区,组织干部职工积极跑市场跑销售,与周边药企达成收购协议,投产当年便实现销售收入31.7万元,利润3.8万元,为农场产业发展开了好头,也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树立了信心积累了经验。

产业延链提升产业质效
产业发展虽然已经起步,但同时也存在养殖规模小、品种单一、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问题。为了使产业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农场进一步解放思想,2023年,收回对外租赁到期的15亩精养鱼塘,引进加州鲈鱼进行试养,鲈鱼市场价格高,养殖效益好,但也存在容易发生病虫害的风险,对养殖环境和水质环境要求较高,面对这一新的养殖品种,水产养殖一线的干部职工都缺乏养殖经验。
农场产业部门组织养殖人员到浙江湖州等地跑市场、学技术、挑鱼苗,首批便购入了3.3万尾鲈鱼苗,投放鱼苗时正值六月夏季高温,养殖工人们不惧酷暑,将一筐筐鲈鱼苗小心翼翼地投放到塘中,经过一下午的努力,鲈鱼苗全部顺利投放。在养殖一线工人的努力下,经过半年的饲养,存活率超过了90%,产量近3.5万斤,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
有了鲈鱼养殖的成功经验,农场着力在延链补链上下功夫,尝试自主繁育鲈鱼水花苗种。在鱼苗孵化室里,一个个水温适宜的标准化鱼苗孵化池中,密密麻麻的鲈鱼水花苗长势喜人。“繁育鲈鱼水花苗主要是为了延长鲈鱼养殖产业链,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缩短商品鱼的养殖周期,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通过自主繁育苗种还可以从源头把控商品鱼的质量。”产业发展中心副经理邓加缘说道。从繁育水花到养殖成鱼,农场探索出一条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高效渔业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外合作实现扩量增效
产业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质的突破?针对这一问题,农场党委给出了“对外合作、先行先试、扩量增效”的答案。农场主动走出“舒适区”,打破“吃资源饭”的思想惯性和路径依赖,加大力度,持续收回对外租赁到期的养殖塘口。2024年,与垦区龙头企业合作,实施鲫鱼苗套养南美白对虾,立足做龙头企业的前端。
在养殖一线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第一年试养便获得了成功,高产塘口鱼苗产量超过了1300斤/亩,20亩试养塘口实现销售收入20万元,全年水产养殖销售收入实现53.6万元,农场水产养殖产业正逐步走向扩量提质增效的主赛道上。
“今年的养殖目标,鲈鱼亩产2580斤、鲫鱼苗亩产1000斤、水蛭产量每批次1000斤/亩,养殖成本要进一步压降……”在2025年职工大会上,农场下达了全年产业发展目标。“我们将在今年4月收回湖羊分场266亩精养鱼塘,扩大鲫鱼苗养殖规模,届时集体水产养殖总规模将达到300多亩,我们将紧盯职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瞄准打造一星产业,力争实现水产养殖销售收入超过390万元,实现养殖利润150万元。”面对新一年的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干劲十足,充满期待。(李路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