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江南,蝉鸣与骄阳交织。在阳澄湖江抗纪念馆内,一面布满弹孔的旗帜静静悬垂,斑驳的纹路如同岁月刻下的勋章。6月27日,苏州市相城区人武部组织辖区内隧道抢通排20名民兵在常态化整组训练间隙专程赴此,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政治教育活动,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以一堂“行走的党课”重温烽火岁月。

历史回响:触摸烽火印记
“这面旗帜,是江抗军民夜袭敌营时裹挟的‘冲锋号’,弹孔里凝固着1941年那场血战的呐喊……”讲解员的声音如清泉穿石,将民兵们的目光引向展柜中那面残破的旗帜。民兵们身姿挺拔如松,指尖却轻轻触碰展柜玻璃,仿佛要透过时空的褶皱,触碰那段血与火的记忆。
“当年,我们的装备只有土枪、大刀,但群众推着独轮车送粮、妇女连夜缝制军鞋,军民一心才打赢了这场仗。”民兵排长张磊驻足在一幅老照片前,照片中江抗民兵与群众共同搬运物资的场景,让他想起自己参与隧道抢险时社区群众自发送水的画面。“时代变了,但军民‘鱼水情’永远不能变!”他低声感慨,身旁的民兵们纷纷点头,眼中映着展柜里泛黄破旧的《江抗日报》。
对话英烈:感悟精神密码
在英烈名录墙前,民兵们整齐列队,指尖划过冰凉的墙面,如同与历史对话。“赵大勇,牺牲时年仅23岁;李秀兰,为掩护伤员被敌人刺穿胸膛……”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职员参与此次活动的民兵姚宗廷,逐字诵读名录:“这些名字背后,是江抗百姓‘家家有烈士,户户挂红旗’的壮烈。”
民兵排长张磊的笔记本上,一行行记录着展厅中的故事。他指着一张“江抗民兵送郎参军”的老照片说:“以前觉得‘拥军支前’是口号,但今天看到群众把最后半袋米塞进战士行囊的场景,我才真正懂了——民兵的根,永远扎在群众心里!”

思想铸魂:锻造应急铁军
展厅复原的“地下交通站”场景前,民兵们围成一圈,低声讨论。“如果当时是我们在执行任务,能像先辈一样冷静吗?”民兵王伟龙的问题,让现场陷入沉思。隧道抢通排排长张磊接过话茬:“先辈们用生命开辟道路,我们今天更要传承‘抢通精神’,在抢险救灾中当好‘生命通道’的守护者!”
姚宗廷在参观结束时一语中的:“历史不是陈列馆的标本,而是照亮前路的火炬。把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刻在心中,才能让民兵队伍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钢铁长城’!”
镜头定格:信仰薪火相传
活动接近尾声,民兵们在纪念馆前高举右手,面向“江抗精神”巨型浮雕庄严宣誓。阳光穿过梧桐叶的间隙,在他们的迷彩服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
“这次参观,让我真正明白了‘民兵’二字的分量。”民兵班长景伟洋在阳澄湖江抗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江抗的旗帜会褪色,但为民的初心永不褪色!”
此次参观,是相城区人武部深化民兵政治教育一项因地制宜的实践。通过“沉浸式课堂+情景化教学”,让红色基因从“陈列馆”走进“练兵场”,为锻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民兵应急铁军注入不竭动力。
通讯员 谢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