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先造就科学的小孩子,方能造就科学的中国。”陶行知先生百年前的科学教育箴言,在这个夏天重新鲜活起来。7月4日-11日,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行知科学薪火团”的12名学子,弘扬陶行知先生科学教育思想,深入南京多个社区与校园,将陶行知倡导的“科学的把戏”经典实验进行复制活化,为300余名儿童带去了沉浸式科学启蒙,不仅重现了“科学下嫁”的教育智慧,更在实践中探索高校赋能社区科普的创新路径。

团队成员前期认真学习《陶行知全集》,从中精选出30余个科学实验中的8个经典案例,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和创新。在龙蟠里社区,复刻自陶行知著作的静电实验“会动的小球”引发阵阵惊呼。当摩擦后的塑料棒吸引乒乓球滚动时,孩子们惊呼“无形的手在推它”;清凉山社区的“覆杯实验”中,一张纸板竟能托住整杯倒置的水,让孩子们屏息凝神感受大气压力的神奇;西善桥社区的磁力实验里,悬浮的铅笔和“隔空操控”的回形针,则让“同极相斥”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都旨在点燃孩子们眼中的科学之光,生动践行了“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要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更轻松地记住科学原理,团队还将部分实验现象和知识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们在欢快的节奏中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内化于心。实验后,“小老师”们及时引导孩子们思考现象背后的科学逻辑,将探究精神根植于心。
“这不仅是科普活动,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新时代科学教育政策的积极响应。”团队负责人、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张雪介绍道。她举例说:“例如,我们将陶先生当年的静电实验器材替换为更安全、现象更直观的乒乓球和塑料尺,确保在‘玩’的过程中安全有效地‘做加法’,同时,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以及他创作教育儿歌的智慧,尝试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编成孩子们喜欢的儿歌,让科学知识像童谣一样传唱开来,这也是让科学真正‘下嫁’到儿童世界的一种活化实践。”
针对社区科普普遍存在的形式单一、参与度低等痛点,团队创新打造了“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场景体验”三维模式。在清凉山社区,孩子们通过吹吸管制造“泡泡喷泉”直观理解空气占位;在西善桥社区,则用简易天平给空气“称重”,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活动中,“小老师”们还特别注重结合校园和社区环境,讲述科学故事,融入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启蒙教育,让孩子们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科学魅力。这种强调动手实践、鼓励探究的沉浸式体验,高度契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的政策导向,显著提升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家长王女士欣喜反馈:“孩子回家还在用杯子做实验,第一次主动追问‘为什么’,这种探究的热情太宝贵了!”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特别为晓庄学院教职工子女开设了专场活动,将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尊师重教的情怀紧密结合。“在陶行知先生亲手创办的校园里,由他的精神传承者为教师下一代播撒科学种子,这是一场生动的实践,更是教育情怀的双向奔赴。”学院党委书记杨茹玮说。活动中,师范生们巧妙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儿童语言,如“绝缘体是安全卫士”等生动比喻,结合自编的儿歌,让导体、磁力等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有效落实了“科学教育加法”中提升科学教育吸引力的要求。
本次实践在社区儿童和家长中引发了热烈反响,孩子们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激发。基于此次活动的成功经验与模式探索,团队已着手规划后续深化工作:计划整理活动中的经典实验案例,未来形成便于推广的《行知科学实验指南》;同时,与社区积极洽谈,探讨建立常态化高校科普服务点的可行性,以期将“科学把戏”的乐趣更持续地带给社区儿童。
从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疾呼“科学下嫁”,到新时代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携优化创新的科学教育深入社区,变的只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启迪民智、科教兴国的赤诚初心与行动自觉。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科学教育的使命,将探究科学的乐趣播撒进童心,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播撒下热爱科学的种子,也为高校服务社会、赋能基础教育贡献着晓庄学子的智慧与热情。(通讯员:张翠玲、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