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项目化攻坚提升排涝硬实力 “不淹不涝”城市建设让雨水“喝得进”“流得畅”
2025-09-29 14: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以前暴雨后得等大半天积水才退,现在雨停一会,路就干了。”回想起刚刚过去的夏天,淮安经历的强降雨天气,家住清江浦区璟和名城的王大爷指着小区门前的路面感慨道。发生这样变化的背后,是我市围绕建设“不淹不涝”城市要求,扎实推进城区排水防涝工作。

“不淹不涝”城市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不淹不涝”城市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加快排涝河道治理、泵站建设、易涝点整治等防汛排涝工程建设,项目化提升防汛排涝能力。

水渡口大道是城区主干道,过去,该路段与南昌北路时常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影响了周边交通安全和居民的正常生活。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市住建部门在实施市管道路排水防涝整治工程—易积涝点排水能力提升项目时,为该路段“量身定制”了雨水一体化泵站。

“这是地埋式泵站,下方连接了水渡口大道慢车道的管道和钵池山水体,布设了液位计、流量计、监控视频等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一旦管道内水位达到设定的液位,泵站就会自动开机排水。”在钵池山公园东北角,市住建局市政设施养护中心安全科科长周韦安指着今年6月份竣工的泵站介绍说,由于排涝流量翻倍提升,有效避免了汛期路面积水现象。

破解“家门口的积水”难题,不仅要织密“排水脉络”,还要疏通入河的“最后一米”。在淮安区国际商城片区,末端排放曾是多年的“心病”。“该片区虽紧邻里运河,但地势较低、排水线路长,下游排水不畅导致上游积水难以及时排除。通过在里运河大堤旁新建泵站,实现了雨水快速入河。”经二路泵站项目施工负责人陈开涛介绍,该泵站设计流量为5立方米/秒,在今年8月26日的暴雨中,4台机组“火力全开”,确保了国际商城片区河道水位迅速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2024-2025年,淮安市投资16.82亿元实施的35个“不淹不涝”城市工程项目,在今年主汛期前均已具备排涝能力并发挥效益,成功经受住了汛期考验。然而,蓝图转化为现实,并非易事。多个项目为赶在汛期到来前完工,展开了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

“‘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和防汛抗旱作为水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部门的第一要务。”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淮安市水利部门牵头建设15个项目,其中包括经开区山阳泵站扩建、淮安区经二路泵站。

过路顶管施工,是经开区山阳泵站扩建项目中最为复杂和危险的环节。因为翔宇大道下方密密麻麻地分布着高压电缆、通信光缆、燃气管道、自来水管等,地面还有沉降要求较高的轨道交通。在迁改避让这些管网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停水、断电等严重后果,堪称“在血管上做手术”。经过建设者180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山阳泵站扩建项目主体于2024年6月底顺利完工,将附近区域排涝标准提高至30年一遇。

在“不淹不涝”城市建设中,“硬件升级”的成效显著,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用得上”。如今,淮安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智能泵站的机械声与市民的笑声交织成曲,让幸福感、安全感在城市每个角落持续绽放。

(李睿 冯柄衡)

标签:
责编:浦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