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台搭到村头,当名家走到身边,艺术便不再是遥不可望的殿堂明珠。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民生实事项目工作质效,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乡镇巡演”工作已正式开展。
“带着大家赏好戏”——2025全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乡镇巡演作品赏析项目,以“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乡镇巡演活动为切入点,在30家演出单位中挑选8个具有代表性的曲(剧)目,以名家名角、编创主演为导赏嘉宾进行对曲(剧)目的赏析,其中穿插巡演过程中演员、观众、工作人员的花絮镜头,共同组成一部“带着大家赏好戏”短视频集,期待通过这些跃动的画面,让艺术芬芳飘进千家万户,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地生根。
本期“带着大家赏好戏”专题带您走进如皋市吴窑镇长西村,看戏歌《运河乡音》如何唱响江苏乡镇,见证“茉莉花开处处,好戏走进家门”的温暖实践。
剧目欣赏
戏歌《运河乡音》由阮云松作词、吴小平作曲,整首作品以运河为脉,以乡音为魂,演唱时交融传统韵味与时代张力,既传递了扬剧发源于大运河流域的地域根脉,又以“有传承,有求索”的主题,让古老戏曲在歌声中焕发出传承创新的生命力,成为一首兼具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厚度的扬剧元素的赞歌。
歌词以“乡音源自运河来”破题,巧妙串联“剪剪花”“梳妆台”等扬剧曲牌意象,既勾勒出运河畔“临水如镜”的春日景致,又以“端方青衣俏花旦”“唱念做打显风采”写照梨园百态。在传统戏与现代戏的交织中,“戏里戏外难释怀”的慨叹道尽了演员对舞台的痴迷。音乐方面,旋律既汲取扬剧音乐元素,又融入现代音乐的抒情线条,使传统韵律与当代审美交融共生。
专家导赏
吴小平,一级作曲,现任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理事长,是活跃于当代乐坛的作曲家,其作品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尤其在大运河文化相关创作中展现出深厚的研究与情感积淀。
谈及《运河乡音》创作缘起,吴小平回忆,是应江苏省扬剧表演艺术家李霞之邀,与词作家阮云松共同构思了这首“带有扬剧风格的歌曲”。他们最终将作品命名为《运河乡音》,“既然叫运河乡音,就离不开我们的运河的乡音。”他特别指出,阮云松在歌词中巧妙融入了“剪剪花”“梳妆台”等扬剧曲牌名,为作品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音乐创作方面,吴小平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与地方情怀。曾长期在扬州工作生活的他,对当地的风土音韵怀有深刻的感知与眷恋。因此,他并未局限于扬剧传统音调,而是进一步融入了如江都民歌《撒趟子撂在外》这类流传广泛的民间旋律。吴小平表示,这样的处理“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更贴近一方水土的情感表达”。通过有机融合,旋律在保留戏曲韵致的同时,亦洋溢出质朴亲切的民间风情。
《运河乡音》的创作也折射出吴小平对戏曲艺术当代传播路径的深入思考。他坦言,当前青年观众与传统戏曲之间存在一定的审美隔阂,部分原因在于传统唱腔篇幅较长,“记忆与传唱难度较高,不利于广泛传播。”在他看来,“戏歌”这一形式恰好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了平衡,“既保留了戏曲的韵味,又以歌曲的体量呈现,属于结构凝练的音乐作品。因而更通俗、更贴近当下,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审美趣味。”
如今,这首凝聚传统智慧与现代思考的《运河乡音》,正从专业舞台走向乡镇阡陌。它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更将成为连接过往与当下、沟通运河两岸百姓情感的乡音纽带,在每一位听众的心间,播下戏曲传承与创新的种子。
演职者说
李霞,扬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扬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常年在多地举办公益演出,并于2021年“传戏唱曲承国粹”公益演出中演唱扬剧戏歌《运河乡音》,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
对于《运河乡音》采用的“戏歌结合”形式,李霞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知。她指出,这并非削弱扬剧,而是“为扬剧拓展新的语境和舞台”。在她看来,这首作品是运用扬剧的音乐语汇与声腔韵味,谱写的一首关于运河与故乡的抒情诗。
当被问及作品最能打动观众之处时,李霞认为关键在于引发了“两种共情”,一是深植于血脉的“文化DNA触动”——运河作为母亲河,其流水与号子声是刻在江淮儿女基因里的文化记忆与乡愁;二是“现代审美的共鸣”,即使不完全了解扬剧的年轻观众,也能被其优美旋律与澎湃激情所感染,实现情感的连通。
融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霞坦言,在演唱中兼顾传统韵味与现代风格是一大挑战,尤其在腔与乐的融合上,传统扬剧曲牌的独特音律与润腔方式,曾与现代音乐编排产生“排异反应”。通过向作曲者吴小平请教,并借鉴民族与通俗唱法,她不断调整发音位置与气息,最终实现了在音乐氛围中自如流转,并在核心唱段精准回归扬剧本真的“咬字行腔”。
杨勇,扬州市江都区杨剧团团长(负责人),一级演员。
“演出结束时,观众们不愿离去,微笑着向我们招手,说‘你们要常来啊’。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了我们心中最幸福的暖流。”刚刚结束在泗洪县梅花镇的演出,扬州市江都区扬剧团团长杨勇在接受采访时,语气中满是欣慰与感动。这份来自乡镇观众、最直接而淳朴的认可,正是他与剧团成员们“再多付出也值得”的力量源泉。
杨勇表示,正是“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这个平台,让剧团得以将这份蕴含着深厚地域根脉与创新活力的艺术佳作,直接送到百姓的“家门口”。“我们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幸福,这就是我们最想要的,也是收获满满的源泉动力。”
巡演花絮
九月的长西村,晚风裹挟着运河的水汽与舞台的余韵。当扬州市江都区扬剧团带来的戏歌《运河乡音》最后一个音符在夜空中落下,掌声如潮水般涌向舞台。然而,比台前精彩演出更动人的,是幕后的那些瞬间——这是一场艺术与乡土深情的双向奔赴。
演出前一小时,后台已是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每次在乡镇唱这首歌,感觉都格外不同。”主演李霞说,“舞台对面可能就是真实的运河支流,风中传来的气息,和歌词里的‘临水如镜’瞬间就重合了。在这里演唱,不是在表演,更像是在诉说大家共同的故事。”
对她而言,在梅花镇的每一次发声,都是一次“乡音”的回归。在唱到“剪剪花”曲牌名时,台下一位老人还会心地点了点头。
拥挤的化妆间里,年轻的扬剧团演员正由老师傅为她勾勒眉梢。剧团团长则一直在后台穿梭,检查道具,安抚演员情绪。
戏曲唱罢,一位剧团成员分享道:“当我们演奏到融入民歌《撒趟子撂在外》旋律的乐句时,好几个本地观众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轻轻拍手。那一刻我明白了,所谓创新,不是凭空造楼,而是要把根须深深扎进他们熟悉的土壤里。”
让古老戏曲在当代真正“活下去”甚至“活起来”——这正是《运河乡音》的创作初心,也承载着一代代扬剧人的使命。这首承载着传承与求索的戏歌,正在老百姓家门口的舞台上,唤醒更多人对乡音乡情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
策划:赵彦国 汪亮
统筹:袁晓健 蔡志红
制作:孙骏
文案:洪梦琪
摄像:朱金宝 沈斌
后期:吴昊天
美编:王言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