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握錾,右手持锤,沿着铜片上细腻的玫瑰图样,一錾一錾地敲打……10月31日,佟凡、陶慧敏、廖京生、陈炜、赵越、苏丽等电影表演艺术家走进南京太平南路,齐聚中华老字号“宝庆银楼”,亲身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这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是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以“走进非遗,探寻指尖上的‘表演’”为主题,引导艺术家们感受金属背后的文化温度,在技艺传承中激发艺术灵感。
步入银楼,六根浮雕铜柱巍然矗立,龙身盘绕,气势恢宏。移步易景,处处流淌着东方美学的意蕴,以世界非遗“中国剪纸”技艺创作的《百喜图》、扬州漆器壁画《一城山水》、南京云锦织就的《双龙戏珠》等珍品琳琅满目,引得表演艺术家们连连赞叹。
当表演艺术遇上千年非遗,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非遗体验环节,艺术家们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建军的指导下,亲手尝试錾刻技艺。伴随着清脆的敲击声,原本平整的铜片渐渐“绽放”出立体的玫瑰纹样,金属在手间“活”了过来。
表演艺术家佟凡是第一次接触金银细工。他表示,推广非遗对民族艺术的传承意义深远,“希望未来能为孩子们组织更多这样的手工研学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技艺的艰辛与成就感。”谈及电影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他呼吁更多同行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等方式传播工匠精神,也鼓励演员深入非遗现场,汲取历史养分,塑造更饱满的荧幕形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既属于演员,也属于非遗匠人。传承人李建军认为,艺术形式虽异,思维却有相通。“塑造角色和打造一件金银器,都是从无到有的创造,都需要深入理解其‘内在’。”他表示,这样的跨界交流有助于非遗走进更广阔的视野,期待未来与表演艺术界有更多互动。
南京籍表演艺术家陈炜感慨道,作为南京人,她为家乡深厚的非遗文化感到自豪。她认为,工艺与表演在美学认知上彼此呼应,工艺大师的专注与执着令人敬佩。
据悉,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已连续两年组织艺术家走进南京地标,从中华门、老门东,到东南大学、南京长江大桥、雨花台烈士陵园,不断拓展艺术与城市的对话。今年艺术周以“电影・表演・人民”为主题,持续深入基层,聆听百味人生,让表演艺术在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中焕发新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