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1月17日,江苏省委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推动江苏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部署。托举人民美好生活,江苏取得了哪些建设成效?绘就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图景,未来又将如何继往开来?
打造“好房子”
筑牢安居之基
【看案例】
11月13日,无锡经开区雲湖别院项目工地迎来首个“业主开放日”,业主胡桦桦在验房师的陪同下,仔细检查新家的装修进度。“这种开放透明的验房方式,让我对未来的家特别放心。”
房子好不好,业主最有发言权。为让居民买得放心、住得安心,当天,118户业主走进即将交付的新家,亲身查验房屋质量。新房的“素颜”亮相,成为江苏“好房子”建设的生动注脚。
不仅新房子要建成“好房子”,老房子也可改造成“好房子”。在盐城,始建于1983年、拥有8546名居民的“老破大”片区万户新村,如今实现了“最老小区,最新生活”的演变。
改造前,这里屋面漏水、排水不畅、违建成片,居民缺活动空间。改造中,该小区“面子”“里子”一起抓,利用边角地增设369个车位、回租用房改建养老助餐中心、拆除违建增设家长接送驿站……“老破小”蝶变幸福家园。
【读数据】
为打造“好房子”,江苏率先全国发布《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为“好房子”画了个像:科学设计+优质材料+精细施工+严格监管+科技创新。同时,开展“住宅工程品质提升行动”,推进实施标准引领、设计优化、精益建造、质量维保等九项行动,混凝土工程质量治理、工程质量易发问题治理等5项治理,大力提升住宅工程实体质量、性能品质和居住体验。越来越多的高品质住宅不断涌现。截至目前,江苏在建高品质住房项目已达360个,其中202个项目实现上市销售,市场反响良好。
“老房子”也在人性化改造中变身“好房子”。江苏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外墙和路面焕新、雨污分流等基础工程,还从居民需求出发,让居民对改什么进行“点单”,一大批“高龄小区”重焕青春。
2018年以来,江苏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万个、惠及居民约540万户;实施棚户区改造151.85万套,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6.82万套,实施城中村改造13.58万户。
【谋未来】
让更多人“住有宜居”,江苏将完善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稳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实施群众改造意愿强烈、城市资金能平衡、征收补偿方案成熟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大力度建设高品质住房,深入推进住宅工程品质提升行动,建设人民满意的“好房子”。同时,推动完整社区建设从试点向片区整合、全域覆盖,结合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补齐服务设施短板,营造全龄友好的生活环境。
提颜值增内涵
擦亮宜居底色
【看案例】
一条广陵盐商路,半部扬州发展史。始建于1952年的扬州广陵路历史文化街区,如今在城市更新中重焕生机。
扬州广陵文旅集团工作人员张文林说:“广陵路主要围绕一街、八片区进行更新。目前,广陵有盐街区的更新改造已经完成,每年有将近100万人次的客流量。”以“三里广陵路、记忆扬州城”为愿景,广陵路更新项目通过“小尺度、渐进式”改造,活化利用18处各级文保单位,让历史建筑重焕活力。
通过城市更新,江苏各地赓续文脉,不断扮靓城市颜值,提升城市品质。
无锡梁溪河滨水空间整治后,8座桥梁桥下空间成为群众休闲好去处;南京罗廊巷以西一改过去脏乱模样,变身小而美口袋公园,成为全龄友好的户外活动场地;扬州明月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基底生态重塑、水体动力改善等,重现水清岸绿,入选2025年“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读数据】
提颜值、增内涵,江苏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品质,厚植幸福底色。
江苏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乡镇全覆盖;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城市道路总里程、城市桥梁、开通轨道交通城市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江苏保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有机更新、活化利用,涌现了南京小西湖、苏州平江路、扬州仁丰里等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典型案例。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江苏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江苏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超15.3亿平方米,约占全国六分之一;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较2012年增长70.4%,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增加公共停车泊位122万个,全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谋未来】
下一步,江苏将多措并举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品质提升。
比如,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加快推动城市动能转换,因地制宜推动老旧街区、低效商业等公共空间和老旧厂区、产业园区、低效楼宇等产业空间的更新改造,营造创新型空间载体,赋能新经济新业态。结合城市更新深入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加强建筑全生命期节能降碳管理。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更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城市将更绿色、美丽。江苏将加快推进老旧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更新改造,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实施低效空间添绿盘活,让百姓触手可及更多“绿色福利”。
城乡都将迎蝶变。江苏将重点支持建设100个环境更宜居、服务更友好、产业更兴旺、人文更深厚、治理更高效的小城镇样板,优化完善城乡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和功能,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城市燃气管网向镇村地区延伸布局,构建城乡共荣、城乡共富、城乡共美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注入智慧动能
让城市建管更高效更精细
【看案例】
作为建筑大省,围绕建造方式转型,一场智慧化革命正在江苏建筑业广泛开展。在城乡建设过程中,智能装备已成为“挑大梁”的存在。
由中亿丰建设的苏地2024-WG-Z07号地块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施工。施工中,该项目深度应用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比如,腻子乳胶漆多功能施工机器人应用于墙面施工,既提升了施工安全性又降低了噪声和空气污染。
不仅建设,城市治理也越来越“智慧”。在网络空间搭建起一套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孪生系统,每一座桥梁、每一处地下管网、每一个停车场的运转尽在掌握……在江苏,这个科幻场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在南京新街口0.5平方公里的燃气安全试点示范区内,实现了阀门智能化,管网有“知觉”。管网感知设备相当于管网上的“哨兵”,对天然气运行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一旦管道发生泄漏、位移或管道周围有第三方施工破坏,感知设备能及时发布报警预警信息。
宿迁以实现“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城、一端惠全城”为目标,通过智慧赋能,城市机械化保洁效能、垃圾分类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停车场周转率不断提高。
【读数据】
近年来,江苏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房屋安全数字化系统等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全天候监管“一张网”,通过数智赋能韧性城市建设。
以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为例,针对燃气爆炸、城市内涝、供水爆管等7大风险场景,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基础数据、监管数据和监测数据的系统融合。
据统计,省级监管系统自去年9月上线试运行以来,已汇聚监管监测数据50.78亿条;汇集基础数据覆盖燃气、供排水、热力、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34万公里、城市桥梁1.35万座、城市道路2.4万公里、城市隧道172座、综合管廊283公里;接入物联感知设备11.9万台(套),累计处置有效报警预警5500余起,避免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谋未来】
建设更智慧、更有韧性的城市,江苏住建系统将进一步发力。
比如,推进智能建造发展,鼓励政府投资工程、改善型住宅项目等带头示范采用智能建造产品,开拓智能建造国际应用市场。全面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支持省内新开工大中型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全面建设智慧工地。强化城市基础设施智慧管理,建设市政设施全域感知网络,构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维”全周期数据平台。持续做好城市既有建筑安全常态化监管,形成全省城市既有建筑动态数据库,提升城市房屋本质安全水平。
让城市治理更精细化、智慧化,江苏将开展数字家庭建设,以住宅为载体拓展智能家居产品集成应用,推动传统家居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同时,江苏将建设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平台体系,用科技赋能城市治理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