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塑品质肌理,江苏深耕功能提升赋能“好城区”建设
2025-11-28 14:1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洪梦琪  
1

城市功能和品质是美好生活的核心载体,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江苏锚定“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导向,以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为核心抓手,深耕生态化、数智化、精细化建设,让水清河晏的滨水空间、智慧便捷的生活场景、宜居宜游的民生乐园遍布城乡。

生态赋能、滨水焕新,宜居功能再升级

漫步于扬州明月湖畔,湖面清澈见底,水草随波摇曳。这片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水域,曾是市区西部“清水活水工程”的关键节点,却在2022年5月的监测中亮起“红灯”,水质从地表水三类骤降至四类,水体浑浊、透明度低,既影响生态功能,更降低了市民亲水体验。

“通过清淤去污、植物净化和水动力改善等综合措施,如今明月湖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水标准,氨氮、总磷指标更是达到了二类水标准。”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水生态事业部副部长蔡颖介绍,去年年底启动的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基底修复、水动力改善、水生生物群落构建等五大工程,让这片水域重焕生机。沉水植物覆盖度从不足1%跃升至70%以上,4道生态潜堤不仅改善了水流,更形成了独特的水下生态景观,让滨水空间成为兼具生态涵养与休闲游憩功能的幸福岸线。

从“一湖一策”到“一河一景”,江苏的水环境治理始终坚持“生态修复+功能升级”双轮驱动。无锡梁溪河,这条连接蠡湖、太湖与京杭大运河的“母亲河”,经过14年运行后出现驳岸易淹、亲水性差、配套不足等问题。“我们走访了沿线30个小区、3所学校,收集了1200多条市民建议,最终确定‘韧性、宜居、智慧’的改造方向。”无锡城建发展集团城投公司总师办副主任万洁平介绍,项目打造了“骑行、跑步、漫步”三道贯通的慢行体系,将8座桥下空间改造为主题活动场地,配套直饮水、AED 急救设备等便民设施,更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通过海绵城市设计构建雨水花园和人工湿地,让“母亲河”既安澜稳固,又功能完备。

如今的梁溪河,不仅水质持续优化,更成为全龄友好的“民心工程”,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百大案例。

水环境治理的成效,是江苏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全省系统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建改造雨污水管道1.58万公里,实施清水活水工程串活城市水系,构建“流域统筹、一河一策”的精细化治理模式,越来越多的滨水空间从“生态痛点”转变为“民生亮点”,让市民在“推窗见绿、出门亲水”中感受城市提质的温度。

数智赋能、便民提质,生活品质再跃升

“以前看病找车位绕圈,现在‘苏周到’一键导航直达,太省心了!”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口,市民张先生的感慨道出了江苏交通便民的实效。如今在江苏,从停车难破解到城市安全守护,一系列数智化举措正推动城市功能和品质持续跃升。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江苏以精准施策破解停车痛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编制《江苏省重点区域停车综合治理工作指南》,推出交通引导、停车共享、潮汐停车等差异化方案。在常州溧阳市,19个政府单位和部门向市民错时共享开放2135个停车位,有效缓解老城区老旧小区夜间停车矛盾;在南通崇川,“惠民潮汐停车”模式蔚然成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夜间“免费停”,区属国有公共停车场“一元停”,经营性社会停车场“优惠停”,8961个潮汐车位有效补充了夜间停车供给,让城市停车功能更具弹性。

“停车便利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的重要体现,也是民生幸福指数的关键指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停车便利化工程”启动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22.8万个、共享停车泊位44.1万个,“智慧化+市场化+社会化”模式让停车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交通服务功能持续优化。

便民之外,数智化更让城市安全保障功能迈上新台阶。南京新街口燃气安全试点区内,管网感知设备24小时监测泄漏、位移风险,成为地下管线的“智能哨兵”;宿迁“一网统管”平台实现“一屏观全城”,让城市保洁、停车管理等效能显著提升。

作为全国率先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数据融合的省份,江苏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针对燃气爆炸、内涝等7大风险场景,构建全天候监管“一张网”。截至目前,省级监管系统已汇聚数据50.78亿条,覆盖34万公里地下管线、1.35万座城市桥梁等核心设施,接入11.9万台(套)物联感知设备,累计处置预警 5500 余起,避免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从“苏周到”等智慧APP普及,到潮汐停车、共享车位模式推广,再到数字孪生、智能监测等技术赋能安全防线,江苏始终以民生为导向,用数智力量破解城市治理难题,让城市出行更顺畅、生活更便捷,为“好城区”建设注入品质动能。

空间赋能、微更新激活“金角银边”,公共品质再提升

“以前这桥下又暗又乱,现在变成了公园,孩子能玩、老人能健身,年轻人还能打球!”在无锡高浪路与机场路交会的高架桥下,周边居民赵先生带着孩子在儿童游乐区玩耍,脸上满是笑容。这片曾经的“城市盲区”,通过精细化改造,如今已成为集健身、娱乐、停车于一体的全龄友好乐园,成为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鲜活样本。

总面积约6.4公顷的无锡高浪路机场路桥下空间,是江苏省“乐享园林”民生实事项目,也是无锡最大的桥下空间利用项目。“改造始终秉持‘因地制宜、功能复合’理念,精准匹配周边业态与群众需求规划空间。”更新项目负责人介绍,团队根据区位特点将空间划分为四大功能区,靠近居民区的东侧聚焦老人儿童需求,配套慢行绿道、健身器材;靠近工业区的西侧主打青年运动,设置足球场、网球场和篮球场,同时配套127个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题,让闲置空间实现功能最大化。

更令人称道的是,项目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收集净化高架雨水,配套建设装配式公厕和直饮水设施,让空间既“好用”与“好看”兼备。“我们还委托专业物业公司进行一体化管理,确保场地干净整洁、设施完好,实现长效运营。”负责人说。

这样的“微更新”在江苏遍地开花。梁溪河综合整治中,8 座桥下空间被改造为主题活动场地,与滨水慢行系统无缝衔接;南京、苏州等地的高架桥下空间,变身口袋公园、便民服务中心,让“沉睡资源”转化为“民生空间”。这些项目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以精细化改造对接群众需求,通过功能植入、品质优化,让城市边角空间焕发新活力,让市政设施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持续深化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增效。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水平全国领先,建筑垃圾全链条治理有力推进;“15 分钟健身圈”“15 分钟休闲圈”加速成型,越来越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公共服务。同时,各地在空间改造中注重生态环保与功能实用相结合,融入海绵城市、低碳节能等理念,让城市空间既“好用”又“好看”,成为功能品质升级的重要载体。

从清水绿岸的生态功能升级,到智慧便捷的生活品质提升,再到“金角银边”的公共空间活化,江苏“好城区”建设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持续优化城市功能、提升人居品质,强化科技赋能、创新治理模式,推动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民生福祉不断升温。

一个个标杆项目的落地见效,一项项制度机制的完善优化,彰显着江苏城市建设的民生温度与创新活力,也为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梦琪

标签:
责编: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