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盱眙姑娘宋树红曾经在南京打工,后嫁到商洛市商州区,在南京援商干部的帮助下,她在当地养殖小龙虾,家里的农家乐成了网红店。记者 缪越 姚强摄
商洛市商州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是商洛唯一的市辖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区共273个行政村(社区),有脱贫攻坚任务的达246个,其中贫困村124个。常住人口55万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3.16万户10.29万人。
南京市栖霞区是商州区的经济协作结对区。2016年以来,在南京、商洛两市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栖商两区紧扣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任务,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动作为、协同联动,栖商协作取得明显成效。
江苏小龙虾“远嫁”商洛,填补空白
“小龙虾来了!”
一大盆麻辣小龙虾冒着热气新鲜上桌。在秦岭山麓也能吃到南京人最爱的小龙虾,令人倍感亲切。它是如何跨越千里,来到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呢?
故事仍然要从南京说起。
10年前,盱眙姑娘宋树红来南京打工,与商洛商州小伙郭海燕相爱了。2013年,宋树红嫁到了商州。婚后,由于公公身体不好,宋树红和丈夫不能再出门打工了,做点什么维持生计呢?
宋树红想到了养殖小龙虾。“小龙虾在我们江苏可是个大产业,但在商洛还没有人养过。”她指着眼前的水塘告诉记者,“我们盱眙家家都养,我对养殖技术也略知一二,如果做成了,也算是填补了商洛的一个产业空白。”
宋树红和爱人一边到市区渔政(水产)站咨询相关政策,一边联系租赁养殖场地事宜。这时候,南京市栖霞区派驻商洛市商州区挂职任区委常委、副区长的孔毅远听说了他们夫妻创业的事。“孔区长非常关心我们的事,帮我们联系了很多部门,还专门带我们去湖北考察,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们这个项目。”宋树红清楚记得,第一次虾苗下塘是去年4月12日,“那天,我特意把孔区长也请了过来,当着他的面把虾苗下了下去。这个项目也是孔区长的心血,成与不成,都请他作个见证。”
到去年6月中旬,小龙虾个头长到了60克左右,比预想的要大,当天就捕捞了150斤,在孔毅远的张罗下,还举办了第一届“农家捕捞节”,“江苏小龙虾”在商洛打响了名声。
宋树红养殖的小龙虾,一斤100元、一锅加工费70元,但仍然供不应求。“销售非常好,深受当地人喜欢。不需要专门卖,在塘边就被购买、消费完了。”宋树红说,想来吃小龙虾要提前一天预订,旺季要提前两天。“而且要先交钱,不然吃不上!”
小龙虾养殖的成功,让商洛市和商州区也倍感振奋。去年9月,商洛市农业农村局为养殖主体海虹水产农民专业合作社颁发了“市级新品种引进推广示范点”的牌子,相关部门也一起谋划如何把小龙虾产业做大做强。“为了寻找更大规模的养殖场地,孔区长带着我们跑遍了商州的山沟水塘,终于找到了50亩左右的一片塘,面积比现有扩大一倍。按照一亩产500斤龙虾保守计算,未来年产值能达到300万元。”宋树红的丈夫说。
“通过苏陕扶贫协作牵线搭桥,将小龙虾养殖引进商州,不仅填补了商州区小龙虾养殖的空白,也拓宽了商州群众脱贫增收的渠道。”孔毅远说,目前合作社雇有15户贫困户在社打工,养殖面积扩大后,将带动更多困难群众增收。今年6月,该区又成功举行了第二届“农家捕捞节”,帮助海虹小龙虾创建区域水产特色品牌,带动全区水产业发展。今后,该区还将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推荐商州小龙虾,争取把小龙虾产业打造成商州的特色扶贫品牌,让海虹小龙虾走向全国。
招来白灵菇大项目,带动脱贫
2017年11月,时任栖霞区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的孔毅远受组织委派,来到商洛市商州区挂职任区委常委、副区长。到任后,他积极发挥自己在经济领域的专长,协助商州区完善扶贫规划,招企业、拉项目。
“食用菌产业是商洛市‘4+X’扶贫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总产值、种植总规模在陕西仅次于汉中。”孔毅远说,不过,商洛食用菌中香菇比重占到88%,存在品种单一的问题,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农民将受很大损失。因此他到任后,积极建议在食用菌产业“香菇为大”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品种、延长产业链、做强深加工水平,提升经济附加值。商州区委区政府对此建议非常支持,将其写入了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
白灵菇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菌类,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但它只有在-3℃的环境下才能长大。所以白灵菇的自然产地主要在新疆,且只在冬季一季生长。北京一家公司在吉林农大的技术支持下,研发了工厂化人工种植白灵菇的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孔毅远通过努力,把这家工厂“搬”到了商州。
“几年前,孔区长作为南京市栖霞区发改局局长到北京考察、招商,曾经到我们基地参观过,觉得我们的项目非常好,一直想把项目带到南京,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功,但我们一直有联系。前两年我们北京怀柔的工厂动迁,正找基地的时候,孔区长给我打电话,说他正在商洛扶贫,盛情邀请我前去考察。经过3次考察,我们觉得商洛的投资环境挺适合,就把项目落在了这里。”陕西天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兵说。
这个基地位于商州区夜村镇杨塬村,总占地面积35亩,是西北地区首家利用先进专利技术、工厂化规模生产白灵菇的企业。公司与夜村镇28个村1000户贫困户签订了“产业脱贫合同书”,贫困户投资入股1万元,分4年按1.3倍分红,至今已分红770多万元,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孩子在外上学,费用过去全靠借,现在俺基本上不缺钱花了。”如果不是2018年的一则招工信息,夜村镇农民刘书亮可能还在为给儿子筹齐上学的费用而发愁。白灵菇工厂落地后,吸纳了几十户贫困户就业,刘书亮就是其中之一,一个月收入有3000多元,抵得上过去务农一年的收入。
扶贫协作结硕果,顺利“摘帽”
今年2月27日,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商洛市商州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区12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区“摘帽”目标顺利实现。
孔毅远说,“摘帽”主要取决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超前规划和扎实工作,取决于商州地区干部群众所具有的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同时与东部地区的协作帮扶也密不可分。从资金投入、物资捐赠到干部交流、人才培养,再到产业帮扶、深度协作,几年来,栖霞区和商州区深度对接、密切合作,不断把东西部扶贫协作向纵深推进。
2017年,两区率先在两省编制《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签订“政府+部门+贫困镇+深度贫困村”全覆盖的战略合作协议,逐年制定《商州区苏陕协作年度目标计划》,建立定期互访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帮扶任务和目标,对口部门建立工作会商和协调推进机制,扎实开展产业合作、人才支援、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各项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扶贫协作高质量落实。
4年来,两区累计投入苏陕扶贫协作资金2.5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82个;栖霞区各类财政援助资金达28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03个。两区共有14对部门、6对镇办、8对村社区、6对村企、9对学校、3对医院建立了结对关系。
“这个工厂是我们跟栖霞区兴卫社区结成对子以后,兴卫社区援助100多万元帮助兴建的。”在吴庄实业有限公司豆芽生产车间前,吴庄村村委会副主任贺永安告诉记者,工厂解决了20多个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每人每月能赚2600多元,多的有3000多元,产品还销到了南京。
“以前我们是一个‘空壳村’,有了这个厂,再加上食用菌、中药材,我们村集体每年能有80万—100万元的收入,不仅给村民分红,村里修个路啥的,也有了着落哩!”贺永安高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