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携诗集《山间》做客栖阅大家讲堂:诗歌是生活的趣味、依仗和路径
2025-09-14 17: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9月13日,诗人、小说家李黎携首部诗集《山间》走进栖霞区“栖阅大家讲堂”活动,以“诗歌是生活的趣味、依仗和路径”为主题,为读者带来一场精彩的分享会。

李黎表示,诗歌是极为私人化、内心化的文体,曾有人说:诗歌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内心活动的文字投射。假设这句话成立,可想而知,虽然我们内心活动无处不在,但表达出的内容却往往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可能扭曲变形。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酝酿时期,80年代的爆发时期和90年代的落寞时期,21世纪,网络的兴起又为诗歌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许多年轻人通过论坛重拾写诗热情。虽然现在不是一个诗歌的年代,但或许是一个真正需要诗歌的年代——我们应当在信息洪流中用诗歌来摆脱“注意力的贫困”,去思考问题、目标、存在、意义和方向。

在李黎看来,生活应当充满趣味、少一些功利性,而诗歌就是一个趣味的载体。他将亲身经历的生活中的一些小趣事分享给大家:“在茶水间冲洗茶壶,和20多年前对这样生活嗤之以鼻的自己”“吃汤包时汤汁全漏了的‘悲剧’”,等等。这些芥豆之微的趣事随时可能被遗忘,但只要将他们记录下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就可能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比起可遇而不可求的“创造力”,这样反复的回味和讲述或许更加重要。

机器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智能时代……无论怎样为我们的“今天”命名,其实都指向一个不太好的趋势。对此,李黎指出,科技的进步其实不断削弱着人类的主体性,也就是个性、独特性或是存在感。例如,近些年孩子们的名字,其中“梓”“宇”“轩”“泽”“涵”等字眼的出现频率特别高,乍一看这些字醒目且信息量很大,其实只是空洞的重复,让人审美疲劳。此外,我们的语言、措辞,也正在逐渐趋同。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可以成为我们的依仗、成为我们自我确定的依据。正如诗人杨键在诗集《暮晚》自序中所述:“时常,我必须放下它,来精研我的存在,不管身处何世,我都不能使它模糊不清。”诗歌最终只对自己负责,我们应当通过诗歌这个纯粹的语言符号,来帮助个体确认自我存在。

除了趣味和依仗,诗歌还是一种具有很强排他性的人生路径。诗人群体需要具有注重细节、保持天真、坚守自我等多种特质,所以很难想象一个在其他领域非常成功的人,同时也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是,即使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如果我们能够主动放弃碎片化的生活,在诗歌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最终起码也不至沦于贫困。

分享完“趣味”“依仗”“路径”三个关键词,李黎将最新的诗作《团圆》送给大家,并呼吁大家热爱诗歌。他说: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越来越便捷的时代,应当有这么一件事情能够让我们长篇大论、让我们滔滔不绝,这非常重要。

据悉,“栖阅大家讲堂”是栖霞区2023年以来重点打造的阅读活动品牌,已陆续邀请了70余位名家、大家来到栖霞,走进栖霞区图书馆与市民共读好书、分享心得。欢迎广大市民关注“南京市栖霞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活动、获取最新活动信息。(乔衍)

标签:
责编:赵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