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蓝天,无锡通航产业“振翅高飞”
2020-05-25 10:07:00  来源:无锡日报  作者:星光 顾庆赟  
1
听新闻

上周,中德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架通勤类全复合材料水陆两栖海星飞机项目又喜迎节点:第二架原型机的机翼在德国慕尼黑工厂顺利投产。与3月下旬成功首飞的第一架飞机相比,当前在造的第二架原型机机体结构由原来的外部供应商生产转为海翼中德两地工厂合作生产,而已经投产的机翼翼梁的翼帽部分,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非常高,目前已完成生产,标志着海翼向构建自身复合材料生产能力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蔓延全球的疫情,阻挡不了海星飞机项目的一路毅行。从第一架海星飞机首飞,到第二架研制如期推进,由无锡交通集团、产业发展集团携手德国道尼尔公司共同研发生产的新一代水陆两栖飞机,历经6年呈现于世人面前。无锡国企终圆航空梦想。

初夏时节,宜兴丁蜀通用机场西侧的道尼尔海翼有限公司,不时有年轻设计师的身影出入。飞机设计研发—飞机部件生产—机场建设运营,各大要素汇聚,无锡通航领域枢纽经济的灿烂前景已然可期。

历经六年波折,

新一代“海星”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足以让无锡人自豪的场景:3月28日,海星飞机首飞出发前,17米长的机翼左右两端分别悬挂起中国国旗和德国国旗。“由于疫情影响,原定邀请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德国交通运输部等四大部部长出席的庆祝仪式只能作罢。”市交通集团负责人透露说。

普法芬霍芬机场时长31分钟的成功首飞,也让因疫情提前回锡的道尼尔海翼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小燕激动不已。回首过往,这位“80后”女汉子直言“不易” 。

2012年,德国道尼尔公司一款名为海星的水陆两栖飞机来锡进行路演,几番接触下,双方合作意向很快升温。“海星飞机原型机生产于1985年,是当时无锡接触到的唯一一架水陆两栖飞机项目。”潘小燕说,中国的低空开放将带来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机遇,考虑到中国多河流湖泊以及长海岸线的地理特征,水陆两栖飞机会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其市场应用也将更广泛更具灵活性。

出于无锡诚意,此前从未到过中国的道尼尔夫妇果断放弃通航产业基础扎实的加拿大魁北克省,决定与无锡合作。2014年1月,作为全市首个制造业“走出去”项目,无锡交通集团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出资7000万美元收购道尼尔子公司,合资成立道尼尔海翼有限公司,为“百年老店”道尼尔注入中国话语权。

好事多磨,合资公司先后聘任的两任外方CEO都不善管理,研发过程也一波三折,差点葬送了还在襁褓中的新款海星飞机项目。2017年春节,潘小燕被中方任命为道尼尔海翼有限公司CEO,飞去慕尼黑,自此一住三年。

“作为德语翻译,小潘多年来一直跟着这个项目,兢兢业业。”市交通集团负责人说,只要想干事,就会钻研,成为行家里手。而不惧挑战的潘小燕以奋力拼搏和出色业绩回报了董事会的信任,在德国基地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中,第三任CEO狠抓团队管理和质量管控,最终让“中德混血”的海星飞机冲上云霄。

从研发“海星”起步,

瞄准航空制造全产业链

以成功首飞为标志,新一代海星飞机项目前景一片光明。“首飞刚结束,一家德国公司就来电要预订5架飞机。”潘小燕说,目前共收到来自全球120多个不同客户的询价单。该机型计划于2022年一季度取得欧洲航空安全局的审定证书,届时,海星飞机将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销往全球。

“道尼尔公司拥有百年飞机制造史,从技术上讲无锡无疑是找到了行业龙头,再加上小型水陆两栖飞机应用领域宽广,一开始我就很看好这个项目。”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海翼公司高级顾问费衡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飞机制造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这一高端制造项目回报周期特别长,一般的国有企业很难有这个勇气,但无锡做到了。

无锡要的不仅仅是会造海星飞机,更看中飞机制造背后的航空制造全产业链,将来无锡既是飞机生产基地,也是研发、售后服务基地。潘小燕介绍,“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抓住这波航空工业的‘硬科技机遇’,技术掌握在人才手里,人才则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仅仅通过收购获得IP的所有权是不够的,还需要同步构建吸收转化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能。”第一架原型机上,无锡团队不仅承担30%的结构设计任务,还承接了绝大部分的电路铺设设计工作。目前在造的第二架原型机上,无锡团队担纲着80%的机体结构图设计,100%的航电电气线束图设计以及30%的机械系统安装图设计工作。

走进道尼尔海翼有限公司宜兴基地,在一群以“80后”、“90后”为主的设计师团队中,哈工大毕业的电磁兼容工程师崔英男是海翼引进的特殊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之一。“2017年年底来到海翼公司,从一开始只有20人到目前近40人的设计师团队,海翼正在成长。”崔英男此前就职于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出于对通用航空的热爱毅然来到无锡,“对于人才,无锡更舍得投入,待遇上处在业界前列。”

向高端制造迈进,无锡现在做的是飞机零部件制造,未来将致力于整机制造。“在宜兴基地,年产48架海星飞机的生产线已架设完毕,预计3—5年后可以达产。”潘小燕说。

造飞机建机场,

打造长三角空中枢纽城市

造海星飞机,建丁蜀机场,通航领域的枢纽经济将随之崛起。

“在中国加快低空开放、大力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将以海星飞机为支点,带动丁蜀机场的兴起,进而串联起通用航空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市交通集团负责人表示,作为继汽车产业后的“新兴增长点”,通用航空产业在未来五到十年或迎来爆发式增长,当前长三角各大城市正纷纷争相拥抱通航“蓝海”。而“海星”既是一艘能飞起来的船,也是一架能游泳的飞机,水陆两栖的功能填补了通航机型空白,具有明显的产品竞争优势,在“海星”的支点撬动下,通用飞机维护大修基地、通用飞机运营服务商、地区客货航线运营商、飞行员培训企业等都将应运而生。

据规划,到2035年 无锡将新增4座通用机场,分别为宜兴、锡山、马山、江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统筹空域资源利用,促进民航、通用航空融合发展,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发展’,这与无锡通用机场的建设初衷不谋而合。”市交通运输部门人士介绍,丁蜀机场建成后,将与硕放机场形成错位发展,完善提升无锡城市的对外航空枢纽功能和国际化服务水平,助力构建世界格局中的无锡。

丁蜀机场全面开工的同时,机场核心区外围集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通航小镇(产业园)招商工作已提速。“通航小镇的核心在于产业,这段时间,来洽谈的企业很多,但我们始终坚持择优入围。”丁蜀通航产业园总经理邓华锋对小镇的未来充满信心,“丁蜀机场在两小时航程范围内完全覆盖长三角经济圈,将有助于无锡打造长三角空中枢纽城市。而随着低空的开放,未来乘坐水陆两栖的海星飞机去周边城市旅游也不再是梦想。”

标签:无锡;飞机;海星飞机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