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孟走十几公里守护着湿地
2021-02-08 10:5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孙敬清  
1
听新闻

孟友根在江边观察是否有人在江钓。 南报融媒体记者 孙敬清 甘欣宇摄

换上高筒雨鞋、带好望远镜、手拿对讲机……昨天早上8点多,穿上行头、带好装备,老孟疾步走出驻地,走向茫茫芦苇荡。老孟全名孟友根,今年52岁,是六合区长江湿地保护中心湿地管护三科一名湿地巡护员,负责守护南京龙袍长江省级湿地公园恢复重建区——江心洲区域生态安全。

此江心洲,非建邺区江心洲,属于洪泛平原湿地。前期通过局部破埂、连通水体等恢复重建工作,其植被系统、生态功能等正逐步恢复。冬日的江心洲,湿地水清浅,候鸟舞翩跹。无暇欣赏身边风景,老孟一边走,一边环视四周。经过一片芦苇环绕的清澈水面,他还拿起胸前的望远镜瞭望远方,“有了芦苇掩护,一些人曾偷偷钻进去钓鱼,我每次路过都得多留几个心眼。”说到这里,老孟打开了话匣子。

老孟在这个地方已经工作了30多年。最初,他干的是收割芦苇的活儿。“上世纪80年代初,盖房、编席都离不开芦苇。这片芦苇荡,曾经是六合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老孟说,每逢秋冬时节,芦苇泛着金黄,他和工友们就忙活开了,芦苇被割得干干净净,整个江心洲变得空空荡荡。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2014年,江苏省唯一一个以保护长江湿地为主要职责的区级保护中心——六合区长江湿地保护中心应时而生。老孟和工友们也纷纷转型,昔日割苇工“摇身一变”成了湿地巡护员。七年如一日,他们严防倾倒固废垃圾、违规建设施工、人工种养殖、擅自占用或改变湿地用途等一切有损于湿地生态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如今,芦苇丛生,随风摇曳,美不胜收。“春暖花开时节,芦苇绿油油的,风吹过,那才叫一个美嘞!”老孟笑呵呵地说。

说话间,老孟钻进一片柳树林,观察柳树存活状况。“这片林子是前年才种下去的,为的是防止水土流失。去年水大,淹死了一些,我们进行了补种。每次来,都要看看有没有死的、倒的,死了还要继续补种,倒了要及时扶正。”老孟自豪地说,由于管护到位,如今,柳树成活率高达95%。

跟随老孟的脚步,记者来到了长江边,老孟端起望远镜。“随着垂钓装备升级,江钓兴起,遇到这种情况,也得立即劝离。”老孟向记者介绍,苦于没有执法权,巡护时看得见的问题管不了,只好看住人再致电相关部门前来执法。一般情况下,执法人员还没赶到,犯事的人趁机先溜了,“我们正向上级争取执法权下放,或者让执法人员跟我们一起参与巡护。这样一来,湿地保护肯定更有力。”谈及此处,老孟满怀憧憬。

行至浩浩芦苇荡,苇林如海,泥泞不堪。老孟一头扎进去,边走边搜寻。“野鸡、野兔经常出没,有人就会在这里放铁夹子。我们每天都过来查看,几年下来,偷捕野生动物的现象基本绝迹了,生物多样性渐渐丰富了起来。”他告诉记者,2020年,六合区长江湿地保护中心开展鸟类监测,首次在这里发现了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的踪迹。

临近中午12点,老孟结束了上午的巡护,回到了驻地。吃完午饭,稍微打个盹,下午的巡护就要开始,“正常工作日期间,每天巡两趟,走个13-14公里很正常。节假日,观鸟爱好者来得比较多,我们会加密巡护频次,一天下来要走近30公里。”

“4万多亩的龙袍长江湿地公园,每天就是靠20名巡护员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丈量、去守护。”六合区长江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叶和光介绍,湿地公园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到地块。去年,共巡查制止了七起有损于湿地生态安全的行为。前不久,中心安装了生态监测和生态视频监控“生态眼”智慧系统,下一步将发挥“人防+技防”联合防控优势,加强“水陆空”巡查管控力度,确保长江湿地生态安全,努力将龙袍长江湿地公园打造成为六合滨江岸线新亮点、南京“生态后花园”。

标签:芦苇;长江;江心洲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