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区,却能在乡村的一方田地里,解锁“都市农夫”的新身份,享受归园田居的惬意——对南京市民而言,这些都将触手可及。由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局承办的“科金兴农”服务日暨南京都市农园启动仪式日前在江北新区举行,公布了3家来自江北新区、江宁区、雨花台区的首批都市农园项目试点基地,推进南京休闲农业发展升级。现场正式推出首批都市农夫招募计划,鼓励市民走进乡村,在享受乡村的同时带动乡村活起来、富起来,共促乡村振兴。
城市外的自留地,家门口的新农园
“我们自己亲手种了茄子、辣椒、小番茄,等到5月底就能去收获了。”作为都市农园前期招募的首批30个体验官之一,汤更新认领了江北新区格冠生态园的大约20平方米的地块。在生态园的认养区,记者看到了被切分的一块块小田地里种了各种不同的蔬果。“不仅能增加对蔬菜瓜果的认知,还能体验到耕种的乐趣,这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太难得了。”
南京人口多、消费力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近郊乡村休闲游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首选,都市农园项目由此应运而生,这是南京市不断拓宽休闲旅游农业功能的全新探索。项目招募市民在近郊农园认领土地耕种,发展会员农业和订单农业,融合发展生态农业、参观体验、学农教育等。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批基地要距离主城区近,基础设施、环境上有优势,而且经营主体有意愿、主动性强,最终筛选确定了在江北新区格冠生态园、江宁区野趣营地和雨花台区板桥生态园3家农园开展项目试点。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开放的两家基地租金费用从750-4000元不等,可以选择全托管和半托管等模式。3家农园未来可以提供约360亩种植地块,共计约24万平方米。按照购买的产品类型分配,根据产品的不同提供不同的耕种面积标准,满足市民的都市田园梦。
都市农园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通过市民租地、田间课堂等形式,发展体验农业,传播乡土文化,进行农耕研学教育。同时,通过会员制、订单制这一模式,稳定了休闲农园的客源,为农园带来更多的收益,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政府搭台、专家指导,合力推动都市农园走向2.0
都市农园并非新鲜事,但这次南京却首次集聚各方力量推动产业升级2.0。早年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南京也涌现出近郊农园,但部分由于产品内容单一、配套服务和设施不完善等最终没有实现良好发展。在“科金兴农”服务日的会议现场,专家们纷纷表示南京城市大、人口多,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大。
一方面,联合省农科院以及三家基地推出了六大计划,包括项目建设计划、服务品质提升计划、体验官计划、都市农夫计划等等,全面提升农园设施设备、外在形象等“硬设施”,优化农园服务、推广活动等“软实力”。
项目针对传统乡村休闲农业点软件不足、服务不够的短板,实行一对一管家全程服务、技术专家全程跟踪,这对于企业而言颇具吸引力。野趣营地院长赵梦告诉记者,企业原先主要做营地行业,近年来随着休闲农业发展想跨界开拓农业领域。“但是我们只有农业工人,没有农业生产方面的专家。通过这个项目,我们结识了可以提供专业指导的行业专家,而且项目带来了大量的媒介推广资源,拓宽了我们的用户群,对企业发展有很多好处。”
“从定位、策划、活动等方面的指导,到硬件、软件升级的推动,政府在这过程中搭建平台,为主体起到倡导、引导、指导作用,扶持主体走向正轨,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更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组建都市农园联盟,共同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
首批打造3家试点基地,正是要形成一个示范,引领行业向品质化、高端化、人性化、时尚化发展,打造一批主题鲜明、设施完备、业态丰富的都市农园项目。目前计划由省农科院、省农学会牵头,联合南京大学创意农业研究院等单位组建都市农园联盟,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专家团队,并对各个都市农园基地提供“三个统一”服务,即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形象标识、统一宣传推广,形成都市农园发展的良好氛围与生态。
业内人士分析,传统农业只卖农产品,都市农园把单一的卖产品变成既卖农产品,又卖体验、卖科普、卖劳动、卖环境、卖服务等,除了会员费直接收入,还会带来餐饮、住宿、交通、活动、休闲、农产品售卖等间接收入。据测算,一亩地直接收入可达5万-13万元不等。
真正的城乡融合发展应该是城乡双向流动,市民与乡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都市农园项目旨在吸引更多市民到乡村去休闲、去度假、去体验,活跃乡村人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屹介绍,通过“都市农业+”模式,集聚文化、教育、休闲、体验等元素,打造了集市民田园生活、度假养生、农业体验、创意农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小而特”“小而美”的都市田园综合体,带动了乡村民宿、特色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乡村产业的附加值,推动乡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据了解,都市农园本月将组织开展5场“做一日农夫”的免费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