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数字大展,缘何赢得全国学界专家瞩目
2023-12-22 15:21:00  来源:江苏有线  
1
听新闻

何以长江?何以中国?

黑格尔说过,“历史的真正舞台是温带,更准确地说,是北温带。”北温带偏南就有一条“人类文明发生线”——北纬30度线,穿过四大文明古国的母亲河。波澜壮阔的长江,就在这里奔腾流淌。

长江,从世界屋脊出发,一路向东、奔赴大海,勾勒出中华文明的“时空之脉”。

长江文明,不仅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更深远地影响着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长江文明区域之广、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长江文明,这部蕴藏文明密码的大书,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数字赋能,为文明传承插上翅膀,为我们今天重读长江,提供了多维视角、多元想象空间。

当千年文脉牵手“数字科技”,长江文化瞬间“活”了起来。2023年岁末,一次以数字视角再现“长江文化”的艺术探索在金陵起笔。由江苏有线承办的全球首个长江主题数字大展以“何以长江”为名,拉开了一次瑰丽的美学浸染、一部宏大的东方诗篇、一场“入画”长江的文化盛宴的序幕。

“数字长江”,文化与科技圆融共生

当18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江水,被20多位国内一线艺术家及多个顶尖制作团队浓缩在25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时,每位观众观展后都会留下独有的“长江印象”。“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 11月24日开幕,这场虚拟与现实碰撞、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长江画卷”甫一推出便惊艳金陵。无论是展区入口的迫不及待、展区内的啧啧称赞,还是出口处的意犹未尽,每一位前来观展的人都被这一前所未有、模式新颖的展览深深折服。

数字长卷、纸本水墨、分屏影像、声音可视化装置、5G科技、4K交互、虚实共生……沉浸式感官体验,从浪花中奔涌出的数字影像连成一幅东方美学的现实画卷。观众在沉浸于长江文化美学意境的同时,也以数字维度“入画”长江,共构“数字长江”,谱写了属于自己的“长江之书”。

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已成为金陵城热门“打卡地”。多少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多少人的创作灵感得以激发。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上,“带你打卡长江文化数字大展”话题阅读量超2000万次;某知名社交平台上,由大展引发的话题讨论——“这是在南京看到的长江!”引起了“60万+”的阅读量;微博上,网友以极为新潮的方式“表白”长江,“长江真是个显眼包”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三名,话题阅读量超1600万。网友“hello威廉”留言说,“整个展览就像一幅流动的长江图景,光影绝绝子,怎么看都好看。”网友“日落”则称赞说,“与艺术的碰撞,真的超级有创新!说实话,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艺术。长江带来的浪漫,‘顶流’就是‘华流’。”更有不少网友评价说,“2023南京年末压轴大展,错过后悔一生。”对此,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评价说,用数字艺术方式展现长江文化的美感有其时代感,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气息,也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方式。

展览期间,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传媒学院等高校纷纷组团观展。南艺党委书记俞锋表示,这既是一场文化包容的创造性实验,又是创意经济的场景化探索。期待未来可以提供更为开放的平台,邀请大众共同参与,形成对长江文化理解和审美的共鸣。苏食集团董事长洑福强观展后很是振奋,他说,“这次大展,完美呈现了厚重历史的现代表达。以艺术为媒,通过数字化手段再现了长江文化的内涵,在传播和转化过程中也更具生动性。”截至目前,长江文化数字大展相关内容的传播量已突破了1.744亿。

当“长江文化数字大展”破圈传播、拉近和亿万网友距离的同时,这场线下实体展不仅“将长江搬进展厅”,也将关于长江的追问与思考,从历史延续到了现代。究竟“何以长江”,如何“读懂长江”?12月17日,何以长江·长江文化座谈会在南京举行,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分享他们对长江文化数字大展的“观后感”,畅谈他们心中的“长江记忆”。

长江大保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不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守护好一江澄碧,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长江经济带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

在何以长江·长江文化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数字大展以长江为宣、文化为轴、数字为墨、艺术为核,不仅是形式上的“破圈创新”,更是国家文化大数据对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次完美实践。长江文化的赓续不绝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一位生活在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居民应尽的责任。

今年以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已参加了26场与长江文化有关的会议。对长江文化有独到见解的贺教授坦言,“从物理长江到数字长江,从文化长江到艺术长江,此次的数字大展给出了属于自己的长江答卷,数字化和艺术化的结合非常成功,让人耳目一新。”

看过展览后,南京市科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世杰教授直言“非常震撼”。在他看来,长江文化有其独特性、区域性、包容性、创新性。如何用数字化手段充分展现长江精髓,诠释人地和谐共生理念,长江数字大展做出了积极探索,后续还可以继续挖掘。如果未来能加上区域的、典型性的段落篇章,辅以前沿的、数字化的手段去展示,相信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

谈及长江文化的内涵,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雯表示,水应该是长江文化的“魂”,滋养着人类以及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长江文化的内核还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人类利用长江、改造长江、保护长江,这种转变的过程,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变化。

“以前公众都是从书本、从物理的角度去认识长江,这个展览为宣传长江文化、普及长江文化知识提供了全新视角,”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友静对展览赞许有加,“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会利用资源和环境,对待长江,我们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应该要有平衡,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都会有变化,找到‘平衡’,才能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今后,是否能找到一个角度,阐释人类与长江的‘相互关系’也是值得思考的。”

长江经济带建设,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大江作证,岁月为名。

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增添发展动能,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5.4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12.29万亿元,10年内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并进,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江苏大地的“生态蝶变”,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在与会专家看来,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事关全国发展大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下长江文化与城市更新、文旅升级的关系尤为重要。

陈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经济带建设要体现区域协调,要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角度,体现更多内涵。贺云翱教授则建议,后期可以策划以长江经济带为主题的展览,肩负起时代责任。作为大展承办方,江苏有线党委书记、董事长庄传伟深有感触地表示,长江不仅是地理、历史层面的长江,更是科学的长江、世界的长江、人文的长江、精神的长江。文明生长茂盛的前提就在于融合,东西方文明互鉴,江河文化交汇,文明才能真正放射出自己的光辉,才能走得更远。此次大展只是采用创新方式表达长江文化内涵走出的第一步。为了让更多观众感受大展魅力,近期,江苏有线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VR全景视频的方式,将实体展馆搬到线上,为网民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打造“永不落幕的长江文化数字大展”。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叮嘱,“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九江市考察调研时指出,长江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无论未来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可能离开长江的哺育。

对此,《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李栓科深以为然,在他看来,长江承载的,不仅是一条江水,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此次大展通过数字科技,以创新型方式展现了长江文化内涵,讲出了新时代的长江故事。他建议,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可以继续迭代更新、持久地办下去,以策应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运维。与此同时,各地应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开展长江文化考古和研究,感悟万里长江流淌的千古文明。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很是认同,他说,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们应有一个固定的展,可以是“何以长江”的2.0、3.0升级版。这个展馆可以是线性的,数字内容可以不断调整,通过屏、实物和投影互动持续更新,助力长江文化在当下的有效传播。

长江精神的凝练,也是与会专家的共识。在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鸿雁看来,长江一泻千里、无坚不摧,直奔大海,它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如何表达好、构建出长江文化特征,如何抓住亮点?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丰沛、富饶的长江文化精神怎么挖掘、怎么存储?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建议,“我们不能以‘啃老’的方式简单展陈。应不断创新,让传统走近现代生活,尤其让更多的年轻人感知长江,了解长江文化。让更多人知道,长江的生生不息中,蕴含着多少事、多少物、多少精神层面的东西。”

“让长江精神形成可见、可亲、可感的文化记忆,是每一位艺术家应有的责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学术主持人鲁安东表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则说,长江文化题材多、范围广、概念大,采用数字艺术展陈的方式非常恰当,能够在最小的时空载体中呈现出最丰富的文化题材和内容。江苏匠工营国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理事长邵颖萍感慨地说,“如今我们说起长江,它是地理范畴,是历史范畴,也是文化范畴,但更多是心理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范畴。‘话题度、创新性、年轻态’,是这次大展的鲜明特点,这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尝试。”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王晨表示,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地表达长江精神,可以让很多历史的沉淀流动起来。

近年来,江苏不断突出江河交汇特色,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扎实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刘军教授提议,应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年鉴,把长江沿线城市“眼中的长江”同步串联起来。同时,还应处理好文化公园落地和科技引领的问题,用大数据、高科技宣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科学保护和利用长江资源。

明白从哪里来,才能清楚到哪里去。

她,浩荡万里,留下千古文明。古今一脉,文明如潮。新时代,“长江之歌”踏浪而来,新潮奔涌,乐章澎湃。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