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调查古树。
日前,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指导下,2023年度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榜发布。记者注意到,榜单中多为市级以上博物馆,区县级博物馆极少,而苏州市吴中区的吴文化博物馆是其中之一(第35名),也是江苏12家上榜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区级博物馆。而在2022年,吴文化博物馆也跻身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榜(第53名)。一个区级博物馆为什么能连年成为“网红”?记者进行了探访。
打造形成体系的高品质展陈产品
展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服务产品,如何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有更好的感受和体验、培养观众对博物馆持续的兴趣和热爱?
“每个博物馆必须打造形成体系的展陈产品。”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说,“高品质的展览,对一个博物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2020年6月,在苏州市吴中区澹台湖景区边、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宝带桥遗产点西南侧,吴文化博物馆开馆。该博物馆展览的一个重要系列就是研究、展示和传播江南文化,讲好江南故事。
近几年,博物馆除了陈列“考古探吴中”和“风雅颂吴中”展览之外,还推出“吴风颂廉——吴地廉勤主题文物展”,溯源吴地廉政文化源头、梳理吴地文明演进中的廉政事迹;推出“山水舟行远——江南的景观”展览,探索江南历史时期山水城林景观变迁、人地关系演进;推出“天堂里——工艺的苏州与杭州”展览,展示江南最精湛的古代精工雅物、当代非遗工艺等。
“吴文化博物馆,不仅立足本土文化,还放眼中国及世界;不仅讲述优秀传统文化,还紧跟当代潮流。”在陈曾路看来,“连缀异域文明,思辨古今智慧”才能吸引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和不同兴趣的观众。3年多来,吴文化博物馆搭建了江南文化、中国地域文明、亚欧大陆文明、当代艺术特展等体系,为观众带来了30多个高质量展览。
立足自身资源创新讲好“吴文化”故事
与大的博物馆相比,中小博物馆面临展厅面积小、珍贵文物少、资金扶持不足等劣势,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如果我们和大博物馆比拼馆藏文物,那毫无胜算。吴文化博物馆更重要的是立足自身资源,创新讲好文化故事,尤其是吴文化故事。”陈曾路举例说,“山水舟行远——江南的景观”展览,展现的是江南优美山水。一般思路是把山水画作品一张张展示,加上简要的介绍文字,但吴文化博物馆邀请了设计师和研究人员,用白描的方式,把画中的山水关系呈现出来:画家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表现山高水远、如何体现船在前行、如何表现轻风拂过等,让观众在观赏画作的时候对照白描线稿,感悟到画作的精妙之处。
“做展的初衷是什么?不是简单地把作品‘扔’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这个环境、空间当中自己去探索、发现,从而提升艺术鉴赏能力。”陈曾路说。
如何将数字技术运用到展览之中,“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作出了很好的尝试。这始于陈曾路的灵光一现。他发现吴中有不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些镇村里有上千座古建筑,是吴地文化的历史见证者。但这些建筑如何呈现在博物馆里?他想出一个办法,通过无人机等数字化设备扫描1000多座古建筑,利用相关软件处理采集到的海量照片和视频,制作成数据模型,最终在博物馆举办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数字展。
“文教结合”推动博物馆更好“走出去”
吴文化博物馆的走红,还因其独特的社教活动。“我们推行‘更灵活’和‘更智慧’的博物馆教育策略,提炼展示‘吴地’和‘江南文化’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创新打造‘文教结合’的品牌。”陈曾路说。
“树碑立传”是吴文化博物馆的品牌社教栏目。在这个活动中,路边的树居然成了“主角”。据介绍,这个活动与文物数字展有关。工作人员在用无人机扫描古建筑时,发现吴中区不少树木已有成百甚至上千年历史,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吴文化博物馆为此成立了志愿者团队,对这些树木进行调查统计、采集标本、口述记录,并且拍了照片、视频,做成三维数据。资料完善以后,为它们举办相应展览。如今,博物馆正在邀请17位艺术家,对这些树木进行再创作,将它们以书画等艺术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吴文化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有展厅,还有教室、报告厅、舞台,这是博物馆和观众互动交流的场所。2021年,吴文化博物馆成立了自己的演绎社,社员来自当地各行各业喜爱艺术的普通观众,演出的剧目大多与本土文化有关。如《水》就是一部以大运河和苏州宝带桥为灵感的原创短剧,时长不到20分钟,讲述江南人与水、人与桥的紧密关系。
如今,演绎社已走进当地的中小学,许多学校的学生成为演绎社的演员,开启馆校合作和系列研学新模式。
如何传承创新、活化利用好吴地历史文化遗产?陈曾路表示,不论是展览还是活动,一定要通过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让传统之美与时尚之潮、日常生活与文化艺术巧妙无痕地相互融合,让每个观众都觉得这个展览是为他而办的,观赏之后能久久回味。这样,博物馆才能为人们带来知识与文化的滋养,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本报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