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刚才小喇叭通知了60岁以上妇女去医院免费体检……”8月2日一早,海安市白甸镇村民王殿法在自家院里听到广播后立马提醒妻子。王殿法说,今年2月村干部带人上门免费装了“小广播”,自那之后镇上村里有了最新通知,不出家门就能听得清清楚楚。
农村广播是干部联系群众、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海安市试点推进“小广播”入户工程,积极打造组织动员群众、宣传引导群众、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截至目前已免费为9000多农户安装了“小广播”。
说起入户广播,孙庄街道黄柯村村民陆国元回忆说,“小广播”曾在村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大作用,比如农忙时节何时播种、如何施肥,广播都有提示。“虽然网络媒体已普及,但村里老年人偏多,建议让惠农小喇叭重新响起来。”陆国元此前在街道议政会上呼吁。
老陆所提的建议,当地也关注到。去年,海安市领导带队走访调研全市210个行政村发现,曾经在农村家家户户安装的“小广播”,因线路老化、使用率低等原因逐渐被束之高阁。但不少行政村由之前几个村合并而来,村域范围大,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充分。再加上老年村民群体对微信等新媒体的接受程度不高,对新政策的了解不及时、不深入,亟需搭建一个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符合农村实际的宣传平台。
瞄准基层“需求点”,畅通治理“最后一米”。海安最终决定以“投入少、效果好、群众易接受”的思路,在白甸镇、孙庄街道试点推进。“小喇叭是扎根基层的‘老工作者’,现在要有新‘响’法。”海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严长江说,坚持不搞花架子原则,建立镇村户三级“小广播”网络,一方面依托镇广电站、村应急广播室,建立镇村“小广播”工作站;另一方面依托现有的有线电视线路,为村民免费安装“小广播”终端,实现“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天天听蛮受用,比如防范电信诈骗,一听就晓得了。”中午11时,白甸镇刘季村10组村民季加荣一边制作二胡,一边悠闲地听着广播。村党总支书记沈志发笑着告诉记者,现在老两口可警觉了,陌生电话一律不接,就连陌生人上门推销也不搭理。
白甸镇投入80万元推进“小广播”入户工程,截至目前已安装5100多户。镇党委书记彭红宇介绍,“我们现在鼓励各村支部书记带头召开广播会,不讲‘官话’只说土话,让村民‘闻其声知其人’。”上半年,白甸镇12345政务服务热线量和民商事案件均同比下降10%。4月份是小麦赤霉病高发期,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小喇叭广而告之防治方案,短时间内就控制了病害蔓延。
在孙庄街道祖师庙村,广电站站长张云峰正带人在村民袁佩生院里安装“小广播”。“一个上午能安装9到10户。”张云峰告诉记者,在安装过程中会尽量走暗线,确保不影响房屋整体美观。望着即将启用的“小广播”,袁佩生开心不已。村里现有大喇叭是两组共用一个,“得跑到外边去竖着耳朵听,风一大就听不清了。”袁佩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过去难以获取最新信息。
和袁佩生一起满怀期待的,还有祖师庙村村委会副主任吉国庆。吉国庆过去有急事需要通知村民得一家一户跑,一上午时间只能跑一个小组。“有了小喇叭,以后通知村民更便捷了,也有了更多时间抽身去做其他工作。”
为了不打扰村民的休息时间,白甸镇发放200份调查问卷表,了解群众喜欢的节目形式和播放时间段。经过一次次调试及听取村民反馈意见,将“小广播”播出时间定在每天早上6点、上午10点半和下午5点半,每个时间段半小时为《白甸之声》栏目,播报与白甸相关的新闻等,其余时段则转播中央及省台节目。
《一周“甸”讯》《白甸新语》《甸上“民”星》……翻开《白甸之声》节目单,一个个节目编排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镇村新闻、理论政策宣讲、农技知识普及等。白甸镇宣传委员周葛莉介绍,今年已录制11期节目,节目创作团队主要是镇村青年干部和百姓名嘴,没有增加一名工作人员。
眼下,孙庄街道“小广播”入户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涉及13个村、10800户村民,将于9月上旬安装到位。“‘小广播’入户工程,管好是根本,用好是目的。”孙庄街道党工委书记闾文海表示,将围绕党建引领“红色广播”、政法在线“平安广播”、乡村振兴“服务广播”这三个定位,做好栏目设置和人才培养,着力将之建设成为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传递相关重要信息、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