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碧波荡漾,生命盎然。在南京的江河之畔,水波微漾、江豚嬉戏、候鸟巡空……生物多样性的绚烂图景已融入市民们的日常生活。9月4日,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阐述了2023-2024年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动态调查的成果。
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内江豚种群稳定且呈增长趋势。过去一年,调查队共观测到江豚336头次,评估种群数量约65头,数量较2022年本底资源调查结果的62头增长4.8%。调查队还观测到母子豚9次,说明保护区江豚种群发展潜力良好。
据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张俊介绍,本次调查时间一年,从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共完成4个季度的调查分析,并形成《2023-2024年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动态调查报告》。调查内容包括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长江江豚及生物资源的物种组成、生物学特征、资源量现状以及时空变化等。调查由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组织实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合作承担。
除了长江江豚,保护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分布有珍贵濒危物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告诉记者,调查显示,共采集鉴定浮游植物105种、浮游动物59种、底栖动物56种、鱼类47种。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江豚外,另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物种长体鳜(guì)及江苏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吻鮠(wéi)、鳗鲡、鳊和铜鱼。
东方白鹳 王文聪/摄
保护区及周边分布有多种鸟类。本次动态调查共记录鸟类12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除黄胸鹀(wú)、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外,本次调查新发现黑鹳(guàn);另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水雉、白胸翡翠、震旦鸦雀、云雀、黑鸢、游隼、红脚隼、燕隼、普通鵟(kuáng)、赤腹鹰、白尾鹞、雀鹰、鸿雁、小天鹅、小白额雁、鸳鸯、白额雁、花脸鸭、小鸦鹃和白琵鹭。
江豚保护成效离不开多方努力。为保护好江豚,南京应用长江江豚“水上-水下—岸线”综合监测技术,建立长江干流长江江豚原地应急救护体系,开展长江江豚活动习性和栖息地环境研究。此外,南京打造“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守护江豚之都”等系列公益宣传活动品牌,持续挖掘长江江豚保护文化内涵。2022年10月24日,南京联合镇江、马鞍山两省三市共同颁布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实施,推动长江江豚保护跨区域协同立法,健全完善上下游、左右岸、跨地区、跨部门协同保护制度。
“今后,我们将持续开展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动态调查,为科学有效保护长江江豚及其栖息地打好基础。”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一级调研员张瑞忠说,南京还将围绕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先行示范区、水生动物保护区智慧管理技术标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板三大目标,持续讲好南京江豚保护故事。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王慧云
图源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