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光辉的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从古代的季札、萧统、萧道成,到近代英勇无畏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这些杰出人物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常州历史的天空。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河流亦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之一,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丹金溧漕河,在常州金坛这片被称为“江东福地”的灵秀土地上,丹金溧漕河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贯穿古今。
她,古称珥渎河,自古以来便是太湖西部地区的水运大动脉。金坛依水而兴,因“运”而盛,古老的城市依傍着丹金溧漕河的潺潺流水,逐步发展壮大,漕河文化也在岁月的沉淀中生根发芽,孕育出独特的地域风情。这里,更是孕育出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耀眼的科学光辉。而丹金船闸,就坐落在这片充满文化与智慧的土地上,宛如一颗关键的棋子,在常州水运的棋盘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踏入丹金船闸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现代化设施与文化景观的完美融合。水运文化墙宛如一位无声的历史讲述者,静静矗立在那里,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水运的沧桑变迁;运河时光亭则似一位守望者,见证着运河水的流淌与岁月的更迭;乐活球场、职工书屋、室内“QC长廊”以及“丹金船闸十年历程长廊”,这些设施不仅为船闸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业余生活空间,更是展示了船闸在管理与文化建设方面的用心与成就。
回顾丹金船闸的发展历程,2013年11月28日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丹金船闸正式通航运行,成为常州交通的“第一闸”。曾经,枯水季节的河道犹如一位疲惫的老者,船舶航行举步维艰;而丹金船闸的建成,恰似一场及时雨,让干涸的河道重新焕发生机,河水再次奔腾流淌,航道也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自2014年1月起,丹金船闸勇挑重担,作为第一批水上ETC试点船闸,积极投身于推广水上ETC的浪潮之中,致力于为船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经过不懈努力,2018年新版水上过闸“ETC”系统在丹金船闸成功开通,其通过率高达99%,这一伟大成就,如同在船闸与船民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真正实现了服务船民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如此,丹金船闸还与时俱进,积极引入高科技手段,建设船舶智能感知系统。通过先进的红外对射装置和视频监控系统,船闸能够提前精准感知来船信息,从而为船民量身定制 “私人定制” 式的过闸服务,让每一位船民在过闸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贴心与便捷。
在新时代交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丹金船闸更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常州水运的文化展示窗口。它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心打造闸区文化景墙与历史长廊等一系列文化设施。这些设施,犹如一条时空隧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代、城市与航运紧密相连,生动地展现了江南特色水文化的传承脉络以及金坛漕运的辉煌历程。
在这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勇于创新的交通水运人,他们扎根于此,用智慧与汗水精心打造了“3D幸福门”服务品牌。这个品牌不仅承载了水运人对服务品质的执着追求,更体现了水运人对广大群众幸福生活向往的深切关怀。在此服务品牌的引领下,丹金船闸深入实践交旅融合理念,通过构建闸区文化景墙、历史长廊等文化设施,巧妙融合历史与现代、城市与航运,生动展现江南特色水文化的传承与金坛漕运的辉煌,使丹金船闸成为闪耀的文化地标。
为了深化“3D幸福门”文化内涵,丹金船闸特设立“船闸开放日”,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构建水运文化基地,船民借此深入了解船闸管理,强化安全意识;退休职工在参观中重温激情岁月,感受水运事业的蒸蒸日上;船运企业以此为平台,增进与船闸的合作交流;学生们在此聆听趣味讲解、参与互动,点燃对水运文化的热爱之火。在此基础上,船闸中心不断厚植“3D幸福门”文化土壤,使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如今的丹金船闸,环境优美宜人,仿佛是一座浑然天成的水上公园。举目四望,花红柳绿,四季如画,让人陶醉其中。而畅通无阻的过闸环境和优质高效的过闸服务,则让丹金船闸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水上高速公路。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舶,如同穿梭在时光长河中的使者,在丹金溧漕河上川流不息,它们从过去驶向未来,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丹金船闸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它将继续讲述船闸故事,深入发掘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服务能级,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常州水运发展史上一颗永恒闪耀的明珠。
作者 王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