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焦廷标馆剧场举办首场巡演。青年学子换上戏装,重展一场至情至美的牡丹画卷。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是东南大学牵头的2024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的实践结晶。通过“最古老+最青春”的昆曲传承模式,来自29所高校的50名青年学子用热爱驱动,利用课余时间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进行训练,最终得以在舞台上呈现一声声可圈可点的水磨唱腔。项目学员、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范宇鹏坦言,“我们青年学子对它的热爱,源于其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与新时代的青春朝气。”
项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邀请青春版《牡丹亭》制作人白先勇担任艺术顾问,俞玖林、沈丰英等青春版《牡丹亭》原班演员担任主教老师,在剧目编排、集训组织、学术讲座和身段教学等各个方面精心统筹,使非科班出身的学员们在学演一体的培养体系中,逐渐从戏曲爱好者蜕变为昆曲传承者。“登上舞台的那一刻,我彷佛和杜丽娘一同游园,一同入梦,一同重生。”饰演杜丽娘的项目学员王俊茜如是说。
文化自信的种子已经种下,文化根脉的探寻正在路上。东南大学副校长邱海波在演出前致辞中表示:“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以昆曲的水磨雅韵和青春的鲜亮底色浸润校园,将为‘人文东南’的画卷更添光华。”让青年学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角,是高校美育最具活力的打开方式。近年来,依托“戏曲走近大学生”“昆曲文化艺术周”等校园文化品牌,东南大学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在学校构建的美育实践平台上叩响传统艺术的大门。百余年前,吴梅先生将昆曲第一次带入梅庵;百余年后,东南大学用一场美育探索让水磨雅韵在校园落地生根。
以情为桥、以校为媒、以美育人。昆曲的“月落重生灯再红”需要更多年轻血脉的注入,而高校学子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昆剧研究会名誉会长陆军高度评价此次“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演出,认为其为“青春版《牡丹亭》”赋予了更鲜活的青春特质,并强调高校始终是昆曲永葆青春的沃土。这场昆曲与青春跨越时空的对话,昭示着年轻一代正以文化自觉的姿态,接续民族美学的炬火。
演出的圆满落幕,是青年学子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交上的生动答卷,更是昆曲文化复兴又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正如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教授所言,我们有理由期待,“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能走进更多高校,高校昆曲美育的新范式能培养更多昆曲艺术人才,为新时代昆曲艺术传承写下最青春的注脚。未来,“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世界听到牡丹新声。
通讯员 罗澍 郭静雯 摄影 胡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