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潘寅兵教授:从日常防护到医学革新,筑牢“无痛生活”健康防线
2025-11-20 12:46:00  来源:新华网  
1
听新闻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肖寒)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慢性病管理与疼痛规范化诊疗已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此前,国家卫健委启动的“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将疼痛管理纳入多学科协作体系,推动“无痛”需求从单纯的医疗诉求,逐步升级为关乎全民生活质量的民生福祉议题。

当疼痛不再被简单归为“老毛病”,如何科学应对日常各类疼痛?医疗机构怎样打破公众“忍痛”的认知误区,构建高效规范的诊疗体系?疼痛医学又该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进步?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疼痛科主任医师、省级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潘寅兵教授接受新华网采访,深度解读疼痛的科学应对路径与疼痛医学的发展方向。

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疼痛科主任医师、省级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潘寅兵教授

专家呼吁:重视疼痛年轻化趋势,守护健康防线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5-20亿人正遭受颈肩腰腿疼痛的困扰。在我国,相关调查结果同样严峻,颈肩腰腿痛患者数量已突破2亿,且仍呈持续攀升态势。以颈椎病为例,我国其发病率高达17.6%,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病症正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

潘寅兵教授指出,这一趋势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数字化生活场景下的诸多不良习惯,正成为诱发疼痛的“隐形推手”。“年轻人的疼痛多为长期积累所致。”他进一步阐释,长期伏案办公人群若电脑屏幕与视线偏差超过15度,颈椎每日承受的压力相当于额外负重10斤;健身热潮中,部分人群盲目模仿高难度动作却忽视热身环节,极易造成肌肉与韧带的慢性损伤;此外,年轻女性若每日饮用超过3杯咖啡,会显著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效率,为30岁后骨质疏松埋下隐患,进而间接诱发关节疼痛。

针对不同人群的疼痛风险特点,潘寅兵提出“分层防护”策略,为科学预防提供了可落地的实施方案。对于30岁以上女性,关节保护的核心在于做好“钙储备”:每日保持30分钟的温和日照,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提升钙吸收效率;饮食层面需增加牛奶、豆腐、深绿色蔬菜等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减少高盐、高糖饮食;若需额外补充钙剂,必须经专业医生评估,避免盲目服用,引发便秘、高钙血症等不良反应。

而“姿势管理”则是适用于全年龄段的通用防护准则。结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潘寅兵给出了具体标准:使用电脑时,屏幕中心点需与视线平齐,屏幕与人体距离保持在50-70厘米,避免颈椎过度前屈;查看手机、阅读报刊时,需将设备举至视线下方15度范围内,以减轻颈椎承压;站立时应保持收腹挺胸、肩膀后展、下颌微收的姿态,维持脊柱自然生理曲度;睡眠时宜选择中等硬度床垫,侧卧时可在两膝间夹枕,防止脊柱侧弯。

潘寅兵教授特别提醒,轻微疼痛的居家缓解需规避“盲目处理”的误区。久坐人群应每30-45分钟起身活动一次,通过左右转头15度、肩膀环绕10圈、腰部侧扭等简单动作放松肌肉。如果出现疼痛持续3天未缓解、热敷后皮肤发红或疼痛加剧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检查,排除韧带损伤、神经压迫等器质性病变。

打破忍痛误区,精准识别就医信号,避免延误治疗

“疼了便忍,忍无可忍时再服用止痛药”,这是潘寅兵在临床诊疗中频繁遇到的认知误区。他着重强调,疼痛并非无关紧要的小症状,而是身体发出的病理预警信号,长期忍耐等同于放任病情进一步恶化。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便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此时治疗难度将提升40%;且有数据显示,70%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会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学会识别就医信号,是避免治疗延误的关键。潘寅兵教授总结的“疼痛五步法”,为公众提供了清晰的就医判断依据:其一,疼痛持续1周未缓解,且经休息、居家护理后无任何改善;其二,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处方止痛药后,疼痛未减轻反而加重,或伴随恶心、胃痛等不良反应;其三,疼痛发作时伴随发热症状,体温达38.5℃及以上,或出现头晕、下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情况;其四,夜间因疼痛频繁醒来,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其五,疼痛期间1个月内体重骤降超过5公斤,或出现腰腿痛放射至腿部、颈痛放射至手臂等“串痛”症状。

潘寅兵教授强调,只要出现上述任意一种情况,均需及时前往疼痛科或相关专科就诊。他解释,疼痛诊疗的核心在于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方案制定,绝非简单统一的治疗模式。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诊疗流程有着严格规范:第一步,通过问诊、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第二步则综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既往治疗史及经济条件,制定差异化治疗方案。

此外,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干预同样不可或缺。潘寅兵教授介绍,科室会常规为患者开展焦虑抑郁量表检测,联合心理科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辅以抗焦虑药物治疗,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协同诊疗,从根本上解决疼痛问题,避免仅缓解症状而忽视病因的治疗误区。

多维发力,探索疼痛医学高质量发展破局之路

伴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推进,疼痛管理已从单一的临床诊疗需求,上升为影响公众生活质量与全民健康的重要民生议题。作为连接基础医疗与疑难病症诊疗的重要学科,疼痛医学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疼痛规范化诊疗的可及性、精准性与有效性,更关乎基层患者能否避免长途奔波就医的困境。

数据显示,县级医疗机构承担着我国八成以上的疼痛门诊诊疗工作量,但基层医疗在疼痛诊疗规范化程度与医疗资源可及性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更令人担忧的是,约60%的县级医院未单独设立疼痛科,部分医院甚至无专职疼痛科医生。这一现状导致大量患者不得不远赴上级医院就诊,既增加了就医成本,也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针对这一困境,潘寅兵教授提出“双向发力”的破解思路。一方面借助医联体建设与远程会诊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由三级医院专家定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包括远程解读影像报告、指导神经阻滞等专业操作;另一方面强化基层人才培养,采用“1年进修+3年随访”的培养模式,助力基层医生熟练掌握常见疼痛疾病的诊疗规范,真正实现“小病不出县”的诊疗目标。

此外,科研转化也是推动疼痛医学突破治疗瓶颈的动力。潘寅兵教授团队长期聚焦吗啡耐受机制研究,成功发现3个调控吗啡耐受的关键受体蛋白,为研发低耐受、低副作用的新型镇痛药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团队关于围术期内稳态的研究成果已成功转换并应用于临床,通过推广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将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从20%降至12%以下,显著提升了术后疼痛管理水平。

在医疗服务创新领域,潘寅兵教授主导的“精准加号”门诊,为破解患者“挂号难、就医急”的问题提供了有效范本。在传统挂号模式下,急性腰扭伤、术后爆发痛等急症患者常因号源紧张需等待48小时以上才能就诊。“精准加号”模式通过10个核心问题快速完成患者病情筛选,优先为疼痛剧烈、病情紧急的患者加号就诊,同时引导轻症患者选择线上咨询或普通门诊就诊。该模式推行一年以来,患者平均就医等待时间缩短至16小时,急性疼痛患者就诊率提升45%,患者满意度高达92%。同时,科室还为每位患者建立专属疼痛管理档案,通过定期随访为患者提供康复锻炼指导。

谈及疼痛医学的未来发展,潘寅兵教授将焦点放在技术融合领域。他认为,未来3-5年人工智能可通过分析患者病史、影像学数据及疼痛评分,辅助医生快速判定疼痛类型、预测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误诊率;大数据则能够支撑构建全国性疼痛诊疗数据库,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同时实现康复提醒、随访管理的自动化。但他同时强调,技术始终只是辅助工具,面对复杂疼痛病例,仍需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与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诊疗,杜绝机械性诊疗现象。

从日常的姿势矫正、饮食调理等基础防护,到医疗机构的诊疗规范优化与技术创新,疼痛医学的发展始终围绕患者需求推进。潘寅兵教授表示:“让每一位疼痛患者及时获得规范诊疗,让‘无痛生活’从美好愿景转变为现实。这既是一名疼痛科医生的初心使命,更是疼痛医学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的坚实动力。”

标签:疼痛;诊疗;疼痛医学
责编:罗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