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2年度相城区民主协商优秀案例评选结果新鲜出炉,北河泾街道常楼社区《“益会常楼”搭平台 党建送学安民心》成功入选。
常楼社区社工室聚焦双职工家庭和外来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暑期照护困难的问题,推动常楼社区党委与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党委开展党建共建,探索社校合作机制,为社区儿童提供暑期公益课程,满足社区儿童需求,推动社区“共治、共建、共享”。
前置调研,聚焦议题找原因
前期,社工走访了社区,与居民开展座谈,线上+线下发放问卷,调研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常楼社区管辖多个小区,儿童多,年龄跨度大,现有的社区活动无法满足社区儿童的需求。访谈中,来自双职工家庭和外来务工家庭表示,暑期孩子在家中无人陪伴,让双职工家庭“心有牵挂”。
多方联动,链接资源重专业
针对此问题,社区、居民代表、志愿者代表、社会组织多方协商,召开“改善社区青少年暑期生活”协商会议,社区链接周边学校资源,发挥专业教育优势,邀请教师走进社区开展公益课程,为社区儿童提供公益、安全、专业的服务,让居民安心放心。
联盟共建,搭建平台促交流
社区、学校、社工、居民、志愿者多方联动,搭建“益学堂”,社区邀请苏州大学实验学校代表、中铁电气化局京沪高铁维管公司共同参与社区协商,为社区儿童提供美术、科学、健康、社会实践等公益服务。依托协商平台对接联盟单位、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和兴趣连接处,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公益服务送课进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公益服务的便利。
共商服务,推进协商定目标
为了促进惠民微服务的有效开展,以“‘益学堂’品牌项目,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主题,社区代表、学校代表、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居民代表五方在“益会常楼”协商议事厅多次协商,对惠民微服务的目标、活动场地、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达成了共识,共同确立了惠民微服务方案。
多方协同,践行服务有实效
2022年6月至8月,常楼社区为社区青少年开展专注力训练、探秘月亮、世界爱虎日和多彩的民歌等12场主题公益活动,帮助拓宽青少年的视野,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和外来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暑期照护压力。开展“益学堂”的过程中,社工与志愿者共同形成了活动和课程的长效管理机制,激活居民力量,形成分工合作,为“益学堂”品牌服务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一站四室特色探索,深耕五社联动机制
近年来,苏州高铁新城(北河泾街道)积极推进街道社工站和社区社工室建设,架构“一站四室”服务网络。各社区社工室协助社区探索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机制,依托社区民主协商平台,开展社区协商,推动协商效能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区域化探索的形式是北河泾街道社工站的创新尝试,社工室深耕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以专业力量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各社工室围绕社区服务品牌,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类活动,形成了品牌化服务效应,探索了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机制,整合了社会力量优化社区服务。
朱泾社区“银龄”互助激活社区治理新活力,通过“乐议厅”民主协商平台,从“加减乘除”四个层面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完成老年大学课堂体系建设与珑湾锦园健身步道微更新。
常楼社区搭建“益会常楼”平台,实现了公益从最初的输送到循环,架起邻里之间睦邻友好的桥梁,发展常楼文化新生态。
胡巷社区建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四级协商体系,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如意社区慈善基金,为幸福“加码”,探索“助困”+“助发展”相结合的慈善基金使用模式,“善”基金赋能“善”治理。
未来,北河泾街道将进一步统筹推进、协同支持,为“聚焦双中心,建功双征程”建设添砖加瓦,打造红色社工站党建品牌,继续构建具有高铁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体系,回应不断涌现的社会服务新挑战和新需求,使社会工作更好服务新城发展、民生期盼、治理实践。(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