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镇化迈入新阶段的关键节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度召开,明确提出“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小城镇联城带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是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一环。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江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小城镇都肩负着重大使命,承担着重要角色,也探索出了多种特色发展路径。
价值凸显:小城镇在江苏发展全局中的“关键棋”作用
历史上,江苏小城镇就在中国城乡聚落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江苏自古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享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早在宋代,太湖流域的一些集市就已经发展成为小城镇。明清以降,太湖流域、运河沿线的小城镇蓬勃发展、蔚为壮观。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后,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周边以及徐州铁路沿线的许多小集镇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小城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苏就已形成大中城市、小城镇、乡村集市构成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和市场经济网络。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地区走出一条“以工兴镇”的发展道路,以小城镇为载体推动乡村工业化和就地城镇化发展,形成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被费孝通先生总结为“小城镇,大战略”,江苏小城镇再次得到快速发展。
如今,江苏小城镇进一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江苏小城镇背靠高密度城市群,与城市紧密联动。
经济上,依托雄厚的县域经济基础实现产业协作与市场共享;空间上,借助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全省小城镇近三成拥有高速出入口,近半数纳入高铁站10公里辐射圈,超两成具备近郊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功能上,以县域副中心和重点中心镇为代表的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紧密联动,已成为中心城区辐射县域的有效补充。
另一方面,江苏小城镇植根于乡村振兴的沃土,与乡村深度交融。
经过十余年持续推进的乡村建设重要行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镇村联系进一步增强。2025年江苏省小城镇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农村居民每周至少两次前往镇区办理事务、购物消费,可见小城镇作为衔接城乡的服务枢纽,已深度嵌入村民日常生活。同时,小城镇不仅承接乡村产业链延伸,更持续向乡村输送人才、技术、资本和现代服务,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交汇点。
发展底色:江苏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独特基因”
江苏小城镇发展历经数度变迁,目前已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截至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50%,已进入高位平稳阶段。与此同时,建制镇数量经多轮行政区划调整,由2000年的1167个降至701个,近五年保持基本稳定。当前,江苏小城镇呈现以下鲜明特征:
人口集聚效应显著,是乡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2023年,江苏小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达1393.90万人,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的21.79%。小城镇平均建成区常住人口为2.12万人,领跑全国且远超全国均值(0.95万人)及浙江(1.75万人)、广东(1.66万人)、山东(1.44万人)等省份,近五年间增长率达3.41%。同时,建成区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占比达18.9%,居全国之首,充分彰显了江苏小城镇具有强大的人口吸纳能力,是承载乡村人口转移的重要空间。
建成区规模全国领先,为产业布局与要素集聚提供空间支撑。2023年,江苏小城镇平均建成区面积为4.29km2,比全国平均水平(2.31km2)高出85.71%,数值全国最高并显著高于浙江(3.76km2)、广东(3.6km2)、山东(3.79km2)等省份。江苏小城镇建成区规模较大,为其承接大城市功能疏解、集聚产业及人口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支撑。
经济实力突出,是城市功能外溢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关键承载地。“2025镇域经济500强”榜单中江苏独占128席(占比超1/4),其中35个跻身百强。许多小城镇已构建起区域性专业化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门类,如苏州盛泽镇的丝绸纺织产业、扬州杭集镇的牙刷产业、泰州戴南镇的不锈钢产业等。此外,小城镇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业态,有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惠及农民。
基础设施支撑强劲,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2023年,江苏小城镇人均道路面积为20.47m2,在东部沿海省份中排名前列。市政设施方面,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在较高水平上不断完善,几乎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近年来也得到较大提升,五年间由81.79%提高到88.08%。江苏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链接城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路径探索:江苏小城镇的“领先一步”多元特色发展实践
长期以来,江苏始终将小城镇发展置于城乡融合的战略高度,持续开展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从“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到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从开展“综合规划建设示范”到推进“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省级层面持续优化政策体系,明确阶段性工作重心。同时,省财政的专项资金投入及市县层面的配套政策行动,也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在一系列政策与制度保障下,江苏各地率先开展典型探索,形成了一批小城镇多元特色发展路径。
承接中心城市要素转移,构建特色功能节点。部分具有近郊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充分融入区域网络,在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中成为与中心城市紧密联动的发展节点。例如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招引东港创智谷产业园、东港科创中心等一批项目主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90亿元、增长6.1%,规上工业总产值489.7亿元、增长7.6%,新增就业2411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强化县域副中心枢纽职能,提升综合服务能级。部分小城镇在政策聚焦下充分发挥县域副中心作用,成为县域层面中心城区辐射乡村腹地的有效补充。例如黄桥镇作为泰兴市县域副中心镇,将小城镇建设与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推进乡村振兴等相结合,镇区规模明显扩大,建成区面积达到10.9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达到6.2万人,城镇活力不断激发,综合实力与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位列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176位。
活化在地特色资源,塑造差异化发展内核。部分小城镇依托山水人文禀赋,通过非遗活化、文旅融合等模式激活文化资本、带动产业链延伸,体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与人口集聚效应。例如昆山市锦溪镇依托水乡肌理与明清遗存实施活态保护,将历史叙事融入文旅消费场景,实现了文化遗产价值向经济动能的有效转化。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首次入围全国百强镇。
聚焦空间环境改善,提升城镇功能品质。部分小城镇通过优化人居环境与特色风貌,有效提升城镇功能品质、支撑产业发展。例如,泰州市曲霞镇抢抓入围省级重点及特色镇发展示范项目契机,聚焦打造汤包集聚一条街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提升,以特色空间塑造助力产业集聚发展。三年间汤包产业年产值由150万元增长至380万元,成功培育“曲霞汤包”国家地理标志并带来招商引资的连锁反应,规上企业持续集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达52%,常住人口增长3000余人,整体社会经济增速领跑周边乡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确立“县域经济”为城镇化重要载体,并为未来中国城镇体系优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定下了新基调。起步早、基础实、走在前的江苏小城镇,有条件、有基础更好地发挥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在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上做示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星罗棋布的小城镇间一幅活力涌动、城乡共荣的新图景正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