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前走,前面有一棵千年古核桃树。”
7月底的商洛气温明显比南京低,但站在太阳底下采访,依然感觉有点热。
在当地洛南县古城镇镇长赵佳林的招呼下,记者来到一棵胸围5米、树高31米的大核桃树下。大树独木成林、树冠遮天蔽日,站在下面,顿觉清凉。
“这里有一块县政府立的古树保护碑。”赵佳林顺着碑文向记者介绍,这棵核桃树树冠占地面积1.26亩,树龄1000余年,常年出干果200—400公斤,产量高而稳,在全国同龄树中罕见,于1981年3月28日被原国家林业部确定为中国“核桃王”。
赵佳林说,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以北大部分地区属于黄河流域,以南大部分属于长江流域。但在秦岭以南的商洛市洛南县,却与河南洛阳共饮一江水——洛水,属于黄河流域,这在陕南地区属于“唯一”。
“独特的区位和自然生态环境,让洛南县漫山遍野长满核桃树,村民的房前屋后也喜欢种植,核桃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围绕‘核桃王’,还有多棵树龄五六百年的古树。”赵佳林说,依靠种植核桃,洛南农民脱贫致富;同样依靠核桃,他们正在实现乡村振兴。
“核桃王”所在村古城镇草店村党支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与“结对共建村”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章村社区建立紧密联系。江宁旅游集团正在帮助他们策划打造核桃王精品农旅融合区,包括停车场、商业步行街、核桃展销中心、文创体验馆、核桃王餐厅、采摘园等,村民们将紧跟这个项目,吃上“旅游饭”。
从农业“第一产业”到旅游业“第三产业”,洛南县的“核农”们致富道路越来越宽广。而完成这一“跨越”,离不开核桃深加工这一“第二产业”。
古城镇“隔壁”景村镇御史村党支部副书记郭夏锋,同时担任商洛市秦岭明珠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打理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上,“烤核桃生产线”已经运作一年多,产品通过南京合作企业电商和实体店销售,供不应求。
“这条生产线的建成,离不开苏陕协作资金的支持,更离不开南京对口帮扶商洛工作组的帮助,江宁区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市场资源,今年我们将加大琥珀核桃仁等新产品的开发和投放,让更多客户吃上秦岭特产。”郭夏锋说。
郭夏锋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喜欢加上“高级职业农民”的身份和“高级农技师”的副高级职称。他说,发展农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可以带领农民不断增加收入,“乡村越来越好,咱农民的身份令人自豪”。
深加工赋能农业,专业化特色种植同样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赶到洛南县四皓街道盛大实业公司种植基地时,已近黄昏。火红的晚霞下,“红仁核桃示范基地”的标牌引人关注;打开核桃壳,红红的果仁也让大家感觉非常新奇。
公司总经理董兆斌说,洛南被称为中国核桃之乡,但早前没有红仁核桃,国内也比较少见。为了丰富核桃种质资源,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同时增加合作农户收入,他们于2014年开始从国外引进特色红仁核桃品种,并不断试栽试种,逐步扩大规模。
“2018年,我们试种遇到‘瓶颈’,企业面临‘生死存亡’,江宁联络组带着80万苏陕协作资金‘雪中送炭’,让我们平稳跨过‘死亡谷’;2020年,苏陕协作资金又投入100万,让我们越跑越快;去年以来,南京工作组又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们已经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不算流转土地支出的租金,我们这个基地一年仅给务工农户发工资就超过160万,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董兆斌说。
好产品,不愁卖!董兆斌清晰记得去年那一声火车鸣笛——2021年10月26日,伴随着汽笛轰鸣,首趟商洛-欧洲“商洛核桃”专列从商洛陆港集团发出。700余吨商洛核桃产品搭载此专列,经西安走出国门,发往哈萨克斯坦等中亚、欧洲国家。
好产品,卖好价!一产、二产、三产,围绕核桃资源,只要能为农民增收、为企业争效,董兆斌都在努力推进。在他的盛大实业公司,记者还看到利用核桃壳加工成的工业磨料和“猫砂”。
董兆斌说,用核桃壳做猫砂,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材质的猫砂不仅有利于猫咪健康,而且环保可降解,价格上也有优势,受到国际知名猫砂品牌企业欢迎。在这里,核桃壳正在变废为“宝”,成为创汇利民的“金砂”;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也能“把宝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