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面积54.96万亩,单产416.3公斤,较去年增1公斤,比南通市平均单产375.2公斤高出41.1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383公斤高出33.3公斤,在全省89个小麦生产县(市、区)中海安继续名列第一,连续14年保持全省第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科技化种植促进绿色高产
在墩头镇千步村的五一家庭农场,全国种粮先进个人、农场主陆华脸上藏不住丰收的喜悦,今年他种植的1700多亩小麦平均亩产高达450公斤,一亩地多产粮食可增加收入100元左右。这是他种植小麦以来产量和收益最好的一年。“小麦高产首先要靠好的品种。”陆华说,今年他选用了海安农业部门推广的优良品种“农麦88”,亩产比一般小麦要高出50斤到100斤,整体收益比较可观。
科技当家,地力生金。随着不断地示范推广,海安市小麦高产多抗新品种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品种布局不断优化。今年,粒粒香家庭农场“农麦88”核心方面积3.43亩小麦亩产651.3公斤,创南通市小麦高产历史纪录。
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载体。“十三五”以来,海安建成高标准农田30.88万亩,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增加粮食综合收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据海安开发区爱凌村种粮户范小平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功,使得旱能灌、涝能排,同时政府推行良种补贴,大大节约了农民的种植成本。
“十四五”期间,海安还将新建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3万亩,建设5万亩以上示范区2个,10万亩以上示范片区1个,建成生态农田5万亩,数字农田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万亩。
机械化收割保证颗粒归仓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海安市田间地头麦浪滚滚,机器轰鸣,上演了一场麦收农机大会战。一天收获面积在万亩以上,仅10余天时间,夏收工作就基本完成。
为了保证全市夏收工作顺利进行,海安市农机部门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协会的作用,挖掘机具作业潜力,协助做好跨区机收。通过农机直通车——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手机短信等形式,发布重点区域农机具供求、小麦机收进度、天气状况等信息,确保农机具有序流动。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降低机收损耗就是增加粮食产量。“夏收夏种,农机非常关键。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要提高机收速度和效率,还要降低机收损耗,让小麦颗粒归仓。”海安市农业农村局作栽站副站长吉剑说。
为抓好“三夏”小麦机收,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三夏”期间海安投入各类农机具2万台套以上,其中,投入谷物烘干机1142台套,单批次烘干能力达1.7万吨以上。收割脱粒的小麦立即被送到烘干房烘干。“小麦送进烘干房,不消一天便能烘干,不必担心收割晾晒时天气的好坏,也不用反复晾晒了。”种植户范小平说。
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普及,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小麦从耕地、播种、收割到烘干全程实现机械化。
社会化服务破解种地难题
近年来,海安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让不少农民尝到了甜头。“合作社提供大型拖拉机、秸秆打包机、旋耕机等农机,有效降低了种地成本、提高质量、提升品质,实现农民和合作社双赢。”种粮大户张鉴明说。
这样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海安不在少数。据统计,海安共有207家家庭农场在农忙季节为农民提供集中育秧、耕种、收割、烘干等单一环节或多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
加强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建设,探索成立“小农机手”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海安力争年底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由376家增加至500家。
“农业服务中心的成立能够有效解决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布局分散、力量薄弱、人员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等实际情况。”海安市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周福余告诉记者,在海安,农业技术人员被专门化列出来,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把最优品种、最佳技术、最新装备导入粮食生产的全流程中,有效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难题。
“下一步,海安还将进一步强化创新、深化改革,力争通过3到5年的发展,将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全省和南通探索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一面旗帜,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农业、造福农民。”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臧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