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编审,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顾建平走进栖霞区“栖阅大家讲堂”活动,以“1925:青年必读书”为主题,为读者带来一场精彩的分享会。
顾建平说,整整一百年前,“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几年后的1925年,中国的文化界又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是年1月,《京报副刊》新任主笔孙伏园向全国青年以及名流学者发起了“青年爱读书十部”和“青年必读书十部”的征求,并最终收到了306份青年回复券和78份名流学者的答复,在国内引发了“青年该读什么书”的激烈讨论。
顾建平为大家详细分析了这两份差异巨大的书单。由306位青年投稿的“青年爱读书十部”书单,其中有183人推荐了《红楼梦》,100人推荐了《水浒传》,75人推荐了《西厢记》……而名流学者对“青年必读书十部”书单的回复中,俞平伯和鲁迅质疑了“青年必读书”的合理性,并未直接提供书单。此外,排名在前列的分别是《诗经》《史记》《资治通鉴》《论语》《左传》等书。顾建平指出,这个征集活动其实给予我们很多启示:首先,书目分歧虽大,但也有诸多共识——推荐最多的都是与人类“三观”塑造紧密相关的人文社科类著作,并且大多兼顾中外文化。其次,“爱读书单”和“必读书单”之间有巨大的差别,与青年人偏娱乐性的阅读喜好不同,名流学者倾向于推荐更具实用性的历史、哲学经典。
那么,假如今天我们要推荐必读书呢?顾建平认为,即使跨越百年进入到自媒体时代,人文社科依然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因为“知识是力量,但智慧是核能量”,我们应反复阅读二三十本核心书籍,用精读来建立自己的阅读谱系,把有限的宝贵时间用在最合适的书上以汲取营养,培养正确的三观、形成知识后盾。同时,他还警示大家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好网络,而非被网络所用。
互动环节中,顾建平细致、耐心地回答了现场读者关于《京报副刊》书单征集事件,以及如今媒体上一些具体推荐书目的各种问题。他的分享和解答,让读者对1925年《京报副刊》书单征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对如今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应当从书籍中收获什么,有了明确的认识。
据悉,“栖阅大家讲堂”是栖霞区2023年以来重点打造的阅读活动品牌,已陆续邀请了70余位名家、大家来到栖霞,走进栖霞区图书馆与市民共读好书、分享心得。欢迎广大市民关注“南京市栖霞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活动,获取最新活动信息。(乔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