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万公顷湿地成候鸟天堂
2021-01-25 10:10: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孙敬清  
1
听新闻

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内,水光潋滟,绿头鸭、斑嘴鸭游来游去,荡起层层涟漪。

八卦洲省级湿地公园里,黄茅白苇随风摇曳,观鸟爱好者武家敏挎着相机,时刻准备定格候鸟起舞的美好瞬间。

……

季节更替,候鸟迁徙,行至南京,休憩栖息。在南京不少湿地公园,随处可见这些小精灵们栖息觅食、翩跹游弋的倩影,以及爱鸟人手持“长枪短炮”驻足拍摄的身影。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京,湿地保有量9.73万公顷(不包括稻田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8%,加之境内江河湖泊众多,历来既是候鸟迁徙过境地,也是其理想越冬地。近年来,南京不断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改善湿地生态状况,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丰富。2019年、2020年,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均位列全省第一。湿地生态持续向好,引来候鸟歇脚“落户”。

湿地修复

保护率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

据2009年全国湿地普查显示,南京湿地总量9.73万公顷,湿地类型丰富、潜力巨大,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等三大类。人工湿地5.13万公顷,约占南京市湿地总量的52.8%,河流湿地约占32.4%,湖泊湿地约占14.8%。其中,长江湿地为河流湿地,约占南京市湿地总量的1/4。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生态系统,生态性较为脆弱,加之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南京一度面临湿地资源退化问题。

候鸟频频来“徙”,得益于南京湿地保护管理步伐提速,湿地生态持续向好。2014年,《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018年,《南京市湿地保护规划》和《南京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陆续出台。2019年,市绿化园林局编制出台《南京市湿地修复技术导则》,明确了湿地修复主要内容、修复技术以及修复完成后的维护等,并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南京市湿地保护规划实施方案(2019-2030)》《南京市湿地生态监测体系建设方案》,湿地由抢救性保护转向全面保护新阶段。

六合区程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邵辉介绍,2015年起,街道依托社会资本先后流转了池杉湖湿地公园周边3600亩土地,补种池杉树、栽种荷花睡莲,全面实施退耕还湿,在千亩池杉林这一“核心区”外构筑了一道生态“防火墙”。同时,对周边金庄社区刘圩组进行整组搬迁,全组20户近80名村民全部搬出,为鸟类生存腾出空间。

溧水全面进行退渔还湖,拆除2.8万亩石臼湖围网,加快渔民上岸,并持续开展石臼湖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河蟹45万尾,鳜鱼30万尾,细鳞斜颌鲴31万尾,四大家鱼4000万尾,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

退渔还湖、退耕还湿、栖息地恢复等一套“组合拳”打出,每年修复湿地3000余亩,南京湿地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根据省林业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南京自然湿地保护率已由2016年的47.2%提升到68.3%,排名由全省第六跃居为第一。2020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8.6%,继续“领跑”全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保护修复,长期以来受人为高强度干扰导致的湿地资源退化问题也有了明显改观,湿地生态状况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万鸟翔集

湿地公园成候鸟乐园

隆冬时节,船行池杉湖湿地公园,千亩池杉染红水面。在一片被称为“鸬鹚广场”的水域,从北方赶来越冬的野生鸬鹚,或水中嬉戏、或栖息枝头、或展翅翩飞,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生态图景。“去年10月中旬,野生鸬鹚‘先头部队’已经到达,接下来还会有陆续飞来的。”公园市场总监龚金戈告诉记者,除了数以万计的鸬鹚之外,鸿雁、斑头雁以及白眼潜鸭、翘鼻麻鸭、赤麻鸭等部分候鸟也会留在池杉湖过冬。

眼下的龙袍长江省级湿地公园,近万亩芦苇泛着金黄随风摇曳,斑嘴鸭、绿头鸭等候鸟在芦苇荡中悠闲漫步,不时振翅翩跹起舞。“2020年,我们还首次在龙袍湿地发现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头鹤、东方白鹳和Ⅱ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实属罕见。”六合区长江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叶和光说。

作为南京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绿水湾湿地公园保护区已禁止人类活动。放眼远望,公园内芦花白茫茫一片,“杉”红水碧,鸟鸣啁啾,野趣横生。观鸟爱好者郑宽仁经常在迁徙季驱车辗转南京多地观察并记录候鸟。他说,在绿水湾湿地公园,除了黑水鸡、白鹭等留鸟之外,留在当地过冬的候鸟以野鸭类为主,如斑嘴鸭、绿头鸭等。

石臼湖省级湿地公园是小天鹅的乐园。来自西伯利亚的小天鹅,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游弋觅食,沐浴暖阳。“天空之镜”石臼湖,犹如童话里的“天鹅湖”。据统计,目前,除了小天鹅之外,湖内还有白琵鹭、骨顶鸡、豆雁、鸿雁、灰雁、绿头鸭、绿翅鸭、斑嘴鸭、赤麻鸭、鹤鹬、青脚鹬、反嘴鹬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3条穿越中国,江苏沿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国际迁徙路线”重要补给站。因此,有大量候鸟借道南京停歇、越冬或繁殖。“据观察,留在南京湿地的候鸟以雁鸭类为主。其中,雁类屈指可数、野鸭种类较多。”江苏观鸟会会长辛夷介绍,南京多处湿地公园,甚至藕塘都能寻找到候鸟的影踪。

持续发力

让湿地成为物种的基因库

南京湿地生态持续好转,让前来栖息的候鸟流连忘返。“青头潜鸭已经在池杉湖筑巢安家落户,从候鸟变成了留鸟。”龚金戈介绍,2018年,池杉湖首次发现了青头潜鸭,近两年它们屡屡出现在观鸟人的镜头里。

“鸟儿是湿地环境好坏的晴雨表。”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王中生介绍,近年来,南京市相关部门不断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改善湿地生态状况,湿地鸟类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提升。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2016年有鸟类103种,到2020年增加到了180种。2019年在龙袍长江湿地一次性发现80多只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这些珍稀濒危鸟类的到访,得益于长江湿地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

湿地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南京该如何持续发力?“湿地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性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关系到多方利益,需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湿地保护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王中生告诉记者,虽然目前从中央到省、市都有一定的湿地保护补助资金政策,但湿地保护经费的投入与工作的实际需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湿地公园建设方面,限制了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工作窗口功能的发挥。同时,王中生建议,要加强湿地科学研究。“保护湿地必须依靠科技,专业支撑是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得以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2016年以来,南京重点围绕沿江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优先修复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重要湿地,先后实施兴隆洲、新济洲等江滩植被恢复,绿水湾、龙袍退渔还湿等工程,累计修复沿江湿地7600余亩,沿江湿地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维护与提升,为长江大保护贡献了南京力量。市绿化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将继续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在自然湿地保护率保持全省第一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保护质量,使湿地成为鸟类的天堂、物种的基因库。

标签:湿地;湿地公园;候鸟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