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我们老百姓身边的大事、急事、难事,目前金星路的改造已经接近尾声,路灯已亮,河坡也进行了刷坡,解决了我们出行不便的问题。”江苏泰州姜堰区白米镇甸河村村民陈浩反映金星路改造后没有路灯、夜行不便的情况后,甸河村“两委”第一时间会商解决,落实“亮化”、美化措施。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白米镇甸河村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广泛参与,从细微之处着手,用真情真心焐热群众“冷板凳”,推行“甸小二”式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探索出一条乡村善治新路径。
推行“微治理”,汇聚各方力量
优化网格工作群,完善一户一档,全村三个网格,每个明确一名副支书或副主任牵头负责,配备一名网格员,负责配合具体工作,网格内发生的所有矛盾和工作实行闭环管理。通过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推行道德评议、“清洁文明户”评比等措施,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全面围绕公共事务、村容村貌、民生实事等内容进行议事协商,提升群众参与度、满意度,强化主人翁意识。让党员、村民代表“亮身份、明职责”,发挥好“先锋驿站”“说理小院”“说理室”“有事好商量”等载体平台,吸引群众参与村级管理,实现人在“格”中转,事在“格”中办。

开展“微服务”,密切干群关系
以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服务群众的主动性、自觉性。以网格为单位,推行“日访+夜谈”工作法。除了白天日常走访群众之外,村干部每周利用一到两个晚上与群众开展夜访、夜谈活动,分别到组召开多户座谈会或者进行个别访谈,了解群众的需求情况,有没有需要村介入解决的问题,听取对村级发展的合理建议,了解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同时设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交办清单”三个清单,保证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有效解决传统服务针对性不强,群众获得感不高的问题。

实行“微监督”,打造阳光村务
推行“村务发言人”制度,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基层治理。不定期召开“村务发言会”,让“墙上贴”变成“口头说”,将“墙上晒”变成“群众评”,网格员作为村务发言人负责解读村务公开内容,承担释疑解惑的职责,及时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并进行归纳、整理、甄别,形成“支部+群众”的村务闭环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村里大小事务阳光化、公开化、透明化,落实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做大“微产业”,提升造血功能
发挥基层党组织把脉定向的主导作用,通过兜清“家底”、盘活闲置资产,实现了资产、资源、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以“村社合一”项目为抓手,实行“党总支+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村集体控股、干部带头参股、低收入农户配股、社会自然人入股的形式,发展投资收益型项目;开展基层党建“村企联建”项目,与辖区内的美森园林项目合作,参与苗木、中药材的管理,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通过多条腿走路,推动项目兴村、产业强村,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推动高效能“微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