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
苍树吐翠,碧水泛波。
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
回顾这一年,滨湖生态文明建设,犹如打开一张绘满生态美景的绚丽画卷,亮点频出,令人赞叹。
2021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27.0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全市排名第一。
自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来,滨湖坚持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让滨湖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切实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滨湖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这一年,滨湖紧紧抓住科学、依法、精准治污的牛鼻子,滨湖踏上了向蓝而生的治污新征程。
利用大数据分析,让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看得到违规、听得到噪音、闻得到粉尘,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施工。2021年,滨湖区部分工地启用“智慧工地”系统,根据施工现场空气污染情况自动进行“降尘处理”,蹚出一条科技赋能的精细治理路径。
这一年,滨湖依靠科技支撑与精细治理,滨湖的蓝天保卫战逐渐从治一隅向治全局扩展。
2021年,滨湖区启动滨湖万达餐饮油烟集中治理和胡埭工业园集中喷涂中心大气“绿岛”项目。滨湖万达60家餐饮店安装在线油烟监控设施,并与滨湖生态环境局联网,实行24小时油烟在线监测。14家较大餐饮店集中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预计每年可减少油烟排放量4吨,有效解决餐饮企业规模小、油烟无组织排放、维护保养费用高的难题,减少企业环保设施投入和运维成本,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大气监测网络持续优化,2021年,滨湖区新建3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固定站点,7个重点园区空气自动站子站、56个重点园区空气自动站微型站,实现全区乡镇(街道)大气监测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散乱污”工业企业治理脚步正在加快。2021年,滨湖共实施了锅炉低氮改造或“回头看”、工业窑炉提标改造、重点行业VOCs污染治理、油气回收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等828个大气工程项目。
这一年,滨湖把脉问诊,出谋划策,精准开方,化解难题。
部分企业提标改造,提升治污能力。华润微电子投资1400多万元,新增四套沸石转轮处理装置,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由原来的30%提升至80%以上。另一部分工业企业推进源头替代。四方友信销售的200L以上钢桶产品外喷漆大部分已实现水性漆替代溶剂型油漆,200L以下中小钢桶产品外喷漆技改工作也已经启动实施,此举可从源头控制有效减少VOCs有机废气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同时,滨湖区创新开展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试点建设,累计覆盖全市1636家小量产废企业,其中我区超600家,签订总合同量约2471吨,实际小微已收运202.71吨,可为小量产废企业节约运输处置成本113.52万元,畅通小微企业转移渠道,缩短危险废物贮存周期,促使零散危废应转尽转,切实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出实招、下实劲、见实效,滨湖打赢蓝天保卫,啃下的都是硬骨头,收获的是一片新天地。
污染少了。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2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9%,继2019年在全市率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连续三年全市排名第一;降尘量累计为2.9吨/月·平方公里,同比下降39.6%,全市排名并列第一。
蓝天多了。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1.9%,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
从向蓝而生到蓝天常驻,这是滨湖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写照。
这一年,全区250条综合整治河道,优Ⅲ类断面216个,占85.04%,同比上升10.43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同比下降0.77个百分点。滨湖在巩固、提升河里水质的同时,还不断打造“沿河好风光”,通过增设步行健道、景观小桥,河岸容貌得以改善,美丽河道日益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每条河色系、文化等元素,滨湖河道整治围绕“推窗见绿、开门亲水、移步进园”目标要求,结合河湖形态及自然条件,重点从河湖整体风貌、河容岸貌整治、完善配套小品、强化水质提升等方面着力优化改造,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