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安市滨海新区为民服务中心在区党工委和市行政审批局的正确指导下,围绕“中心建设提档升级、窗口工作争先进位、服务满意树立形象”的总体要求,强化资源整合共享,深化为民服务举措,优化作风效能建设,在为民服务工作上取得了成绩,获得了群众好评。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服务能力
为了推进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便园区企业办理相关业务,将原角斜、老坝港为民服务大厅合二为一,2020年在新城区商务大厦一楼重新设计装修了占地面积680平方米滨海新区为民服务中心,并于2021年2月正式进驻。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制作标准牌匾悬挂在显眼位置。
新的为民服务大厅软硬件设施齐全,配备有电子显示屏、叫号系统和评价系统,同时配备18台电脑、20套办公桌椅和64余个档案柜。实行“开放式办公”、“柜台式服务”。配置的led显示屏滚动播放便民信息,人脸考勤机监督中心工作人员出勤情况。
聚焦所需所盼,升级服务供给
大厅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合理规划,设立了窗口服务区、24小时自助办理区、咨询服务区、等候休息区、代理待办区等功能区域。同时为了方便老百姓就近办理的原则,在原角斜留守一人进行相关的咨询延伸服务工作。为了更好地改善服务环境,给办事人员提供便利,为民服务大厅合理地设置了母婴室、爱心专座,购买了饮水机、轮椅,配备了小药箱和老花眼镜、针线、雨伞等等,并实现大厅无线网全覆盖。
推动全科全能,标准服务规范
大厅在设立了一件事综合审批服务、劳动保障、人社、医保、残联、民政、综合业务等窗口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拓展服务范围,纳入了新农合、水利、林业、社会救助服务、海洋渔业等窗口,努力将区党委政府面向群众的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为民服务中心办理。推行统一着装,统一培训、统一大厅服务规范,同时有关政策、法规、文件同步在中心公开,供群众查询。
围绕“一套标准”,“不见面开标”优化营商环境
自今年年初,限额以下一体化监管平台及海安商城上线运行以来,海安市滨海新区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财政局、市纪委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围绕试点工作目标,全面、深入推进运行试点工作,依托平台较好完成各项交易任务,全区基本实现“金额零起点,项目全覆盖”。用足用好电子招投标系统,实现了投标人足不出户便可轻松参与投标,为投标人节约交通、住宿等费用成本,避免因疫情影响、交通延误带来的损失,并能够有效隔离投标人之间的串联,避免投标人与专家评委的线下接触,改变了以往只有少数几家进场投标的局面,优化了营商环境,形成了良性竞争的风气。同时,投标单位也彻底摆脱了地域限制,激发了市场活力,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
围绕“一种保障”,提高基层“便民化”程度
落实基层为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便民化”举措,区镇、村政务服务办事大厅设置残疾人、老年群体“办事专窗”,开设“绿色通道”,实现老年办事群体无需取号优先办理。为方便残疾人换领残疾证,滨海新区为民服务中心积极谋划,主动服务,本着简化流程、服务群众的宗旨,全程解读各项政策、采用家属携带材料代办和个别登门帮办等方式,确保残疾人一次性完成全部换证程序。同时,滨海新区为民服务中心残联窗口为不在本地居住的残疾人,提供居住地附近符合鉴定条件医院信息,方便其进行鉴定和残疾证换发,并为外地残疾人提供邮寄服务,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围绕“一网通办”,打造“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推动区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及办事指南标准化建设工作。督促区有关部门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及办事指南标准化认领及维护工作,对全区各村、居和相关部门联络员进行基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业务培训会。通过现场指导教学、线上交流培训、录制讲解视频、编辑操作指南等方式为各部门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持。现全区认领116类行政权力事项,公共服务事项数量(基本目录)48项,办事指南完整度达到100%,数据录入数在全市中名列前茅。
围绕“一张互联网+”,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进程。一是同步梳理“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事项清单,及时完整精确维护江苏政务服务网上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事项,完成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事项的录入工作,逐步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就近代办的办事目标。二是推动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依托智慧政务终端机、政务服务网、政务微信公众号等终端,倡导农民“网上办、掌上办”,采用“网上申报、在线审批、快递送达”等方式,简化服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变“群众跑”为“网上跑”。
海安市滨海新区为民服务中心真情为民,用心服务,围绕服务主线,突出发展主题,按照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形象提升、企业和群众满意度提高的目标,始终坚持“群众满意”这一标准,积极探索进行了审批机制的创新、内部管理的强化、服务手段的完善,把“服务更优、效率更高,为民更便、形象更佳”作为“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