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以海岛为家,与孤独为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开山岛上,是怎样的精神支撑着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无怨无悔,一直默默坚守?在王继才不幸因公牺牲后,如何继续弘扬、践行王继才精神?
从发现“开山岛夫妻哨”并选树为连云港市级重大典型以来,当时负责重大典型宣传工作的许思文多次组织、协调并带领中央、省、市媒体登岛,精心采访、深入报道,挖掘事迹、凝炼精神,助力将这一典型成功推介成为江苏省首个全国时代楷模。正因为对王继才先进事迹足够的了解、更深的理解,在推出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的前后多年,按照省、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安排,许思文先后多次牵头或参与撰写王继才英雄事迹、全国巡回报告及省、市委学习决定等材料。
作为发现、推介、见证人民楷模王继才英雄事迹及成长经历者,许思文的内心一直萦绕着一个想法,那就是写一部有关人民楷模王继才精神弘扬研究的理论读物。近日,这个想法终于实现,国内首本全面深入阐述王继才精神的著作《人民楷模王继才精神研究》正式出版发行,作者许思文、许默涵、王李蟠用翔实、可信的材料,立体化地呈现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多角度、广视点地阐述了王继才精神的内涵。
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许思文说:“开山岛无疑是普通的,开山岛也是神圣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座使命和责任的‘开山岛’。守住心中的开山岛,就是立足本职、着眼角色,勤勤恳恳、实实在在,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事,站好每一岗,履好每一职。”
01
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1986年,26岁的他听从组织安排只身前往开山岛担负守岛任务。
开山岛地处黄海前哨,扼守苏北沿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岛屿本身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岛上没电没淡水。“石多水土少,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在当地人眼中,开山岛是一座荒无人烟的“水牢”。此前,灌云县人民武装部曾先后派过4批10多位民兵上岛守护,最长的只坚持了13天。
王继才上岛48天后,妻子王仕花来到开山岛。看到胡子拉碴、满身臭气、“野人”般的丈夫,王仕花拉着他硬要回去,面对妻子的苦苦哀求,王继才平静而坚定地说:“你回去吧,我决定留下!你不守我不守,谁守?”让他没想到的是,20多天后,王仕花辞去了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将两岁大的女儿托付给婆婆,毅然上岛与他并肩守岛。
从那以后,王继才和王仕花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王继才展开国旗,王仕花庄重敬礼。岛上风大湿度大,太阳照射强烈,国旗很容易褪色破损,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32年来,夫妻俩自己掏钱买了170多面国旗。
岛上唯一能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媒介是收音机,多年来,夫妇俩听坏了19台收音机。他们平时最喜欢听时政新闻,每每听到海防形势有微妙变化时,他们就会提高警惕,自觉加强巡逻。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强烈抗议,宣布“购买”我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王继才夫妇听到后十分气愤,王继才在自家门前的苦楝树上一笔一画地刻了一行字“钓鱼岛是中国的”。
32年来,王继才与王仕花夫妇始终以孤岛为家,与海水为邻,战胜了常人难以承受的风雨和艰险,守住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寂寞。长期生活在岛上,夫妇俩都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严重的湿疹,为了守岛,夫妇俩只能在病发疼痛的时候互相敲打止疼。台风来时,船只无法出海,小岛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断粮断水的日子每年都会遇到一两回,有时柴火没了,他们只能把生米在冷水里泡酥了吃。
升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写日志……32年来的每一天,夫妻俩都这样重复着单调枯燥的工作,从未中断。开山岛位置独特,又有很多闲置的地下工事,便成了一些犯罪分子向往的“避风港”。王继才夫妇履行职责之余,有时还要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在与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夫妇俩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先后发现并协助公安边防部门破获多起走私、投毒案件。
提起王继才夫妻,违法犯罪分子心惊胆战,但在周围渔民眼里,他们却是“海上守护神”“孤岛活雷锋”。渔民们晚上出海或者归航路过开山岛海域时,王继才夫妇都会亮起信号灯;遇到雨雾冰雪天,他们就在岛上敲响盆子,提醒渔船绕道航行;过往渔民缺粮少药,他们就拿出自己备用的粮食、药品无偿赠送。这些年来,接受过王继才夫妇救助的渔民不计其数。
从上岛开始,王继才夫妇离岛过春节的次数屈指可数,2003年,王继才80岁的老父亲病重住院,但当时正值战备执勤的关键时期,王继才夫妇根本走不开,等到战备执勤结束,夫妻俩匆匆赶回家中,老父亲已经离世,这成为王继才心中永远的痛。女儿的婚礼,王继才也错过了。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同村许多人做生意,陆续富了起来,王继才夫妇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经济状况拮据,家人、朋友纷纷劝说他们离岛经商,发家致富。但犹豫之后,王继才还是决定留在岛上。在他的心里,既忘不掉组织的信任和前辈的嘱托,更抹不掉对开山岛难以割舍的情结。就这样一年年默默坚守,王继才夫妇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人民楷模王继才精神研究》
许思文、许默涵、王李蟠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02
许思文开始关注王继才夫妇的事迹是在2008年,当时,他在连云港市委宣传部,负责重大典型宣传工作。2009年,许思文带队到岛上进行实地调研,当时王继才夫妇已经在开山岛上生活了23年。
“岛上的困难和艰苦超乎我的想象。”回忆自己第一次上岛的经历,许思文现在还能记得那时的震撼。岛上没有淡水,全靠当年驻岛部队挖的一口深井接雨水储存。没有水,少有土壤,也就没有植被,王继才夫妇二十多年来尝试栽种各种树苗,最终只存活下来3棵苦楝树。因为离陆地有12海里,在岛上手机基本没有信号。电也没通,晚上只能点油灯、用手电筒。“记得第一次去正值深秋时节,船离岸不久,就感觉到风很大了,到了岛上,瞬间感受到一种从未感受过的、异常的、钻入骨髓的湿冷。特别是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因为开山岛挖了各种战备用的地下工事,海浪拍打、风吹山洞交织起来的声音无法形容,非常奇特,有些恐惧,听着很难入睡。想一想,我们住一两晚都这样,他们夫妇居然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立时感觉肃然起敬。”
后来,许思文跟王继才逐渐熟络,也从王继才那里听到了他第一次上岛的经历。当时岛上仅有一座孤零零的灯塔、几排空荡荡的营房,蛇、老鼠和蛤蟆四处窜来窜去,让人毛骨悚然。第一晚,王继才用铁床顶住房门,蜷在角落里,不知道如何熬下去,只好抽烟喝酒壮胆。从那天起,从不沾烟酒的王继才学会了抽烟、喝酒。
“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克服的困难,以夫妻俩之力扛起了曾经一个加强连的战略岛值守任务。岛上的执勤、瞭望、记录日志,当年驻岛部队走的时候所有的相关部署及交派的任务,他们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从未松懈!”更触动许思文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市场经济如火如荼,都是高中毕业的夫妇俩,完全有机会离开,去岸上换一个环境、换一种生活,“他们之所以没有离开,是因为对守岛深深的爱,守出了感情。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即是卫国,这么多年,这朴素的思想、这朴实的话已经融入他们的血脉、深入灵魂。”被深深震撼和冲击的许思文和同事们决心全力选树、推介好这对守岛夫妇,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走近他们。
此后的多年,在省、市委宣传部及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推动下,许思文和同事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挖掘、提炼王继才夫妇的守岛先进事迹,组织、协调各级媒体进行采访报道,适时向全国层面进行推介。当时中央电视台很重视这个选题,派了四位记者上开山岛采访了四天,在那一年春节前后的黄金时段,《新闻联播》一周之内连续两次播报王继才夫妇的事迹。新闻播出后引起广泛反响,社会各界的好评如潮水一般涌来。
2011年,王继才夫妇被选树为江苏省先进典型。2014年9月,王继才夫妇被授予“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自发上岛慰问学习,既给他们送去食物和日用品,更带去了信心和力量。天安门国旗班了解到他们的事迹后,专程从北京送来一座全钢移动升旗台和不锈钢旗杆,还向他们捐赠了一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飘扬过的国旗。开山岛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思文(右一)陪同王继才(右二)、王仕花(左一)夫妇参加时代楷模发布并与主持人敬一丹(左二)合影
03
与王继才夫妇相识多年,邀请并陪同各级媒体多次登岛采访,赴北京参加时代楷模发布,为期近两个月的全省和全国巡回报告,频仍上岛、数度春秋、朝夕相处,许思文和夫妇俩成了老朋友。
在种种荣誉光环之外,实际相处时,许思文印象中的王继才是个厚道、刚毅、重感情的汉子。“当年在全国巡回作报告,先从江苏省13个市开始,南京首场我们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王继才进行一对一培训。因为他们长期在岛上生活,环境特殊、交流较少,语言表达也有点困难,别说普通话,连本地话都说不顺溜了。但他属于那种‘说了算,定了干’的人,只要答应了,就一定会做到。王继才也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在他生前,每到节假日,一定会打电话给我,表达感激、感谢之情,每每遇到岛上条件改善、家里孩子工作、学习的变化,也都情不自禁地打个电话,分享内心的快乐和喜悦。”
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去世,年仅58岁。当天许思文正在北京学习,听到噩耗后悲恸地写了几首诗表达悼念,“忆昔九上开山岛,把酒听涛蹈海酬”……“一种责任担当,一种使命推动,也是一种感情使然,让我决定写一本专门研究王继才精神的书。”许思文说,“党员干部,尤其是像我们这些发现、见证英雄人物推介、成长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深入思考、凝练、挖掘、弘扬他的爱国奉献精神。另外,王继才走了以后,歌曲有、电影有、各类文艺作品有,但这些作品更多的都是从外在展现王继才的先进事迹。但王继才作为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内心和精神,他的高度和境界,应该通过理论的思维来呈现,要以事迹为经,精神为纬,呈现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有血肉、大写的英雄人物。”
近两年时间,许思文与青年学者许默涵、王李蟠一道,找资料、翻笔记、查素材……顶着酷暑,挑灯夜战,数易其稿,反复修改。最终,这本饱含三位作者心血共计26万余字的《人民楷模王继才精神研究》正式出版。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全面、深度研究王继才事迹及精神弘扬践行的读本。
对今天的普通人来说,为什么要学习和践行王继才精神?
“事迹无法复制,但精神可以代代传承。”许思文认为,“王继才精神源自平凡、来自普通,最为可贵、更为宝贵,必然可以历久弥新、弘扬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平凡的,但每个人又都是不普通的、不平凡的,事实上,放眼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靠的就是每一个普通人、平凡人,在普通工作、平凡岗位上不普通的进取和不平凡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