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正是梨园陆续收获的时节。海安各大梨园硕果累累,沁人心脾的梨香扑面而来,工作人员穿梭其间忙着采摘。近年来,海安不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有效促进果农增收,政府用于支持发展梨业生产的资金已超过300万元。小梨树育出“致富果”,实现“梨业强、梨农富、梨乡美”的果园梦。
省力化栽培,两人可管40亩梨园
昨天,位于海安曲塘镇的建国家庭农场,高高撑起的防鸟网下,一排排梨树笔直挺立,梨园的田垄十分宽阔,开沟机、粉草机等机械穿梭其间毫无障碍。
“这是梨主干形栽培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机械化作业。”农场主周建国介绍说,种植梨最缺的就是人工,采用梨主干形栽培方式后,除了采摘、授粉、拉枝需要花费较多人工,其他种植关键环节都实现了机器换人。“以前需要十多个人管理,现在两个人就足够了。”
周建国细细算了一笔账:以前开一条100米长、0.6米深、0.4米宽的沟,需要20个壮工耗时1天,现在5分钟就能完成;以前摘梨只能通过人工采、肩挑手提运输,一个人一天最多500斤,现在通过升降平台一天至少1000斤。
不同于建国家庭农场的梨主干形栽培方式,记者在海安市雅周镇霞山家庭农场看到了另一种省力化栽培模式——梨树Y形架栽培模式,通过牵引绳向两边生长。
“这些都是钢架,前期投入的成本高,但优点是抗风能力更强,尤其适合南通每年七八月台风频繁的实际。”农场主张东山介绍说,Y形架的树冠基本处在伸手可及的高度,使生产管理便捷、省力。
“现代化机械进果园,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海安开发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孙亚军说,特色农机新装备涵盖了梨园耕(整)地、施肥、植保、割草、修剪、采摘、运输等多个环节,充分展现了海安梨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生态化种植,果园生草以草治草
“你绝对想不到,梨园里不仅保留了一些原生杂草,我们还会再种一些草。”周建国说,这是果园生草技术,通过畦面自然长草,或者人工撒鼠茅草、苕子等种子,起到改良土壤质量、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果品品质等作用。
就在两天前,张东山驾驶着粉草机,将梨树中间的杂草切割粉碎,粉碎后的草屑平铺在田畦上,实现还田,补充梨树根系养分。
盛夏午后,地表温度能达到40℃,但果园里地表只有30℃左右。“这就是这些草的功劳了,他们像天然空调,能调节果园内的气候小环境,让梨树的根系在适宜的温度生长。”张东山介绍,夏季雨水多,杂草生长快,果园不打除草剂,还种植了很多单子叶杂草。“单子叶杂草根系浅,不会与梨树抢水分和肥料,还能遏制根系深的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从而提高果子的品质。”
生态安全,绿色防控是关键。为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海安的梨园还采用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等对害虫进行诱杀,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美化了环境。
质量提升,带动3000多人就业
走进海安高新区大鹏家庭农场,一只只圆润饱满的梨子缀满枝头,煞是喜人,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早熟梨“苏翠1号”。
“这是今年在全省获得金奖的品种。”大鹏家庭农场主唐永鹏一边介绍,一边递上了几只青翠欲滴的梨,招呼众人一起品鉴。轻轻一咬,果肉如雪,甘甜的汁水瞬间丰盈口腔,咀嚼后果肉细腻无渣,十分鲜脆爽口。
选送的“苏翠1号”梨获得金奖,这让“90后”唐永鹏格外兴奋。“当初我没技术、没经验,多亏农业农村部门让我参加了全省的学习,帮助我解决了不少种植中的难题。”唐永鹏说,这30亩梨园是2021年栽下的,今年第一次挂果,一亩梨树的产量可达3000斤。
梨产业是海安特色产业。目前全市梨园种植面积近5000亩,主要栽培苏翠1号、翠玉、翠冠、新高、秋月等品种,带动3000多人就业。2020年以来,海安优质梨果参加省市级评比,荣获金奖15个,银奖25个。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安建国家庭农场选送的“晓月”牌秋月梨被评为“中华好梨”。
“下一步,我们将引导老果园开展更新改造,在梨园的精细管理上下功夫,持续提升梨园增产潜力,叫响海安脆梨品牌。”海安果蔬栽培指导站农艺师蔡广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