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策
多元共治托起群众“安居梦”
凤凰镇双龙村集宿区居住的人员以企业职工为主,具有人员结构复杂、生活习惯各异、生活需求多样等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配套设施老旧、便民设施欠缺等问题逐渐凸显。聚焦居民多元需求、不断注入多方力量,势必成为提高集宿区治理水平、破除基层治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先锋领治解民忧。将集宿区细分2个网格,挖掘本村“乡贤五老”人员,选优配强海棠先锋队伍,建立一张网格信息清单、一个网格微信群、一张服务联系卡“三个一”工作机制,推行民情走访、矛盾化解、代办代跑等6项便民服务,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的网格化治理格局。村企共治暖人心。村党委与周边非公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政策宣讲、文明劝导、环境提升等共建活动,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就业就医的身边小事,打造“党建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矛盾纠纷联解、生活环境联建、文体活动联谊”的村企共建共治模式。居民自治齐参与。发动退休党员和热心居民组建自治队伍,利用闲置宿舍打造党建微服务阵地,针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薄弱环节,严格执行“确定议题、协商议事、拟定方案、执行落实、成效反馈”的“五步”议事流程,切实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的自治格局。
村党委把先锋力量注入到基层治理“根须”,带动群众共同参与基层管理,既激发了居民的自治活力,又成为了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共建共享的一把“金钥匙”。
一例
多元共治推动区域治理融合共建
凤凰镇双龙村集宿区建于2005年,目前共有5栋宿舍楼,入住人员600人左右。过去简单的基础配套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居住人员生活需求,各类民生投诉也越来越多。
针对以上问题,村党委高度重视,经“两委”讨论,决定把集宿区改造纳入党建“根系工程”,通过培育红色力量、打造红色阵地、优化便民服务、深化共建共治“四步走”的方式对集宿区居住环境进行提档升级。
队伍怎么组建,人员如何挑选,是关键一步。村党委根据“地缘相熟、人缘相亲、能力相强”的原则,组建了一支由宿舍负责人、网格员、乡贤五老、志愿者等组成的海棠先锋队伍,把红色力量注入到小区治理。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村党委利用底楼闲置的宿舍打造了一个“金乡邻议事室”党建微服务阵地,给群众提供了一个“就近反映诉求、现场讨论问题、有效调处矛盾”的平台。
队伍、阵地建成后,村党委多次组织开展“民生面对面”主题活动,同时组织海棠先锋入户走访,收集问题,根据群众反映,梳理出“电瓶车充电不方便、衣服被子没地晾晒、快递没处寄存、楼道杂物影响通行”等热点问题。随后村党委组织人员对杂物乱堆放、广告乱张贴、车辆乱停放等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确保集宿区干净、整洁。
在此基础上,村党委与周边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双方骨干党员组成“凤安居”行动支部,致力解决各类民生诉求。借助企业党支部资金、人力、技术等优势,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行动支部立即开展“先锋来解忧”行动。先后新建了电瓶车集中充电点位,可同时满足100多辆电瓶车充电;新建了便民快递寄存柜,可同时存放50个快递;新建了公共晾晒区,可同时满足50户家庭晾晒需求,切实从身边小事给予辖区群众“家一样的感觉”。
为进一步巩固改造成效,实现治理效果共享,村党委发动热心居民组成“金乡邻”自治队伍,以“树先锋,共自治”为目标任务,将民主协商贯穿小区治理始终,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的原则,通过金乡邻自治队伍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为小区创新治理注入“新力量”。
通过多元共治,小区居住环境、配套设施得到了全面提升,村党委“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托起集宿区居民“最日常的幸福”,让居住的“外乡人”成为了“故乡人”。(通讯员 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