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方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350万,其中约25%的患者初诊时就伴有疼痛,晚期患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0%-80%。面对这一严峻现状,江苏省中医院正式开设“癌痛专病门诊”,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为癌症患者提供从肿瘤治疗到疼痛管理的全方位服务。
癌痛与肿瘤治疗:相辅相成的“双刃剑”
许多患者和家属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把肿瘤控制好,疼痛自然就会消失。然而临床实践表明,癌痛与肿瘤治疗绝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整体。
“曾经有位乳腺癌患者向我诉说:那种疼痛,可比生孩子遭罪多了。生孩子是阵痛,疼疼就过去了,癌痛是24小时地疼,每天都疼,生不如死。”江苏省中医院麻醉科汤洋主任介绍。
癌痛与有明确诱因的疼痛不同,癌痛属于更为复杂和难以忍受的混合型疼痛。它既包括肿瘤直接压迫或浸润导致的伤害性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的钝痛;又可能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烧灼感、电击样痛等;同时,还可能因机体的炎性反应而引起炎性痛。这种复合型疼痛往往更难通过单一的手段进行控制。
更为严重的是,癌痛患者还常常伴有因肿瘤消耗导致的营养不良、睡眠障碍等问题,同时叠加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形成了“疼痛-抑郁-失眠”的恶性循环。这种多维度的痛苦体验远远超出了单纯生理疼痛的范畴,使得癌痛成为了一种更为难以忍受的疼痛类型。”
走出误区:阿片类药物不可怕,规范使用是关键
“医生,用吗啡会不会上瘾?”这是癌痛患者最常问的问题。由于对阿片类药物的误解,许多患者宁可忍受剧痛也不愿用药,甚至因此产生轻生念头。
这种担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根据现有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这种担心并不完全必要。
首先,采用WHO三阶梯方案时,规范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芬太尼透皮贴)的成瘾风险非常低,小于1%。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这些药物,成瘾的风险是极小的。
其次,中美疼痛学会联合研究显示,癌症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长达12个月的情况下,仅0.02%的患者出现异常用药行为。这一数据进一步支持了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安全性。
此外,在癌痛治疗中,精准用药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首选药物是普瑞巴林,其有效率高达72%,而非单纯依赖阿片类药物。对于骨转移疼痛,联用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可以减少30%的阿片类药物用量,从而减轻患者的药物负担。在处理爆发痛时,也有明确的原则,即释吗啡的剂量通常等于每日总剂量的10-20%,这有助于确保患者在疼痛突然加剧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最后,鞘内镇痛泵等高级疼痛治疗方法的使用,可以使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至口服剂量的1/300,同时副作用发生率降低60%。这些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以更有效地控制疼痛并减少药物副作用。同时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如中药外敷、穴位贴敷等,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便秘等副作用。
癌痛早干预,早受益
“忍痛”不仅不必要,反而有害。疼痛会导致失眠、食欲差、抑郁,削弱免疫力,形成恶性循环。我院专病门诊将开展系统的疼痛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正确观念:
1. 疼痛需要量化评估:使用0-10分的数字评分法(NRS),≥4分即需干预;
2. 按时用药优于按需用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能预防爆发痛;
3. 爆发痛要及时处理:24小时内爆发痛≥3次提示需要调整方案;
4. 多模式镇痛更安全: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方法(如中医外治、心理疏导)。
特别提醒:不要等到疼痛剧烈才用药,早期干预反而能用更小剂量获得更好效果!
难治性癌痛的“终极武器”:鞘内泵与脊髓电刺激
对于约10%-20%的难治性癌痛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可能效果有限或无法耐受副作用。此时,微创介入技术如“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和“脊髓电刺激(SCS)”展现出独特优势。
鞘内泵:1/300剂量,效果显著
鞘内泵通过植入导管直接将药物输注至脊髓蛛网膜下腔,所需吗啡剂量仅为口服的1/300,却能获得更强效的镇痛效果。
73岁晚期癌痛患者刘大爷,每日口服大剂量吗啡仍VAS评分8分,植入鞘内泵后降至3分,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预计生存期>3个月推荐全植入式装置,≤3个月可根据情况选择半植入式。
该技术特别适用于:
1.口服大剂量阿片仍疼痛控制不佳(VAS≥4)
2.法耐受阿片类药物副作用(如严重便秘、恶心)
3.爆发痛频繁(≥3次/天)
脊髓电刺激:无药镇痛,调节神经
对于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脊髓电刺激通过植入电极发放微电流,干扰疼痛信号传导,实现“无药镇痛”。
癌痛不是必然的宿命,更不应成为抗癌路上的绊脚石。让我们携手,用专业与关爱,为生命注入温暖与尊严!
就诊指南
门诊时间:周一、三、四、五全天(总院,汉中路155号);周一、周四全天(紫东院区,仙林大道200号)
门诊地点:门诊四楼D区麻醉科11诊室(总院);门诊三楼外科门诊15诊室(紫东院区)
专家信息:
汤洋
江苏省中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现任江苏省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微创介入学组委员,英国布莱顿和苏塞克斯大学医院访问学者。擅长诊治难治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症、颈肩腰腿痛、癌性疼痛、盆底会阴痛、变异性鼻炎等各种慢性疾病。尤其擅长各类微创介入手术治疗,如颅神经、脊髓神经根、椎间盘射频热凝术,椎间盘胶原酶溶核术,脊髓电刺激电极植入术,鞘内泵植入术、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以及超声引导下各类神经阻滞技术。
李栋
江苏省中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擅长运用浮针、触发点、神经阻滞、神经电刺激,鞘内输注泵等多种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包括劲肩腰腿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慢性顽固性癌痛在内的各种肌骨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等。
黄岚
江苏省中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现任江苏省中西医学会疼痛学青年委员、中医药信息学会睡眠分会理事。熟练掌握疼痛相关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疾病、失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擅长利用肌筋膜经线、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超声引导下阻滞技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头颈肩腰腿痛、各类软组织疼痛、癌痛等。
通讯员 汤洋 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