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鸭子“游”出科技兴农共富路
2022-03-15 10:07:00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王露  
1
听新闻

2月25日一早,春寒料峭,丹阳市延陵镇宝林村志南家庭农场主、顺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须俊已经在田间忙碌起来。这个时节的主要工作就是给麦田除草。“小麦要在拔节前除草,我们合作社有位77岁的农户,最近问了我好几次什么时候开始除草,我刚跟他说完,他年纪大了,转头就忘。”蒋须俊说,身为合作社负责人,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为成员提供农资和技术指导。

作为一位新型职业农民,蒋须俊在延陵镇的种植业内算是小有名气。他主要从事稻鸭共作富硒稻米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多年来,由于科学种粮有方、增收有道,他的“延林牌”稻米不仅在丹阳家庭农场中第一个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还先后获得首届镇江好大米金奖、省级农产品畅销产品奖。“普通的大米2块多一斤,我们的稻鸭共作富硒稻米可以卖到8块一斤,卖的就是品质。”蒋须俊自信地说。

今年48岁的蒋须俊原本是一名企业员工,父亲种了一辈子地,深受影响的他在2011年毅然决然地辞职,转身成为一名职业农民。他说,父亲在2004年就开始接触“稻鸭共作”模式,生产稻鸭米,“刚开始卖得不行,价格太高,大家接受不了。到了2012年,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开始追求品质了,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去年,他的稻鸭共作富硒稻米一共销售了5万多公斤,其中有很多都是认准他的老客户。如今,蒋须俊正在合作社内大力推广“稻鸭共作”模式,不少农户都十分感兴趣,正在学习中。

稻鸭共作就是在水稻栽后至抽穗阶段,将鸭子圈养在成片的水稻田里,鸭子和水稻共同生长。稻田为鸭子提供食物、水等所需物,鸭子通过活动为水稻生长除草、灭虫、施肥、松土等,养护水稻。蒋须俊说,他每年根据插秧时间,大概会在6月下旬会买来稻鸭,在9月初收鸭。没有了化肥农药,他的米在检测时都是农药零残留。

放入稻田的这些鸭子从何而来呢?蒋须俊介绍,他的鸭子都来自镇江市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正是这家位于镇江丹徒区高资街道水台村的农业科技公司,率先将“稻鸭共作”的绿色农业理念从日本引入中国,用一群鸭子助力镇江农民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共富路。

“全市现在差不多有上千亩地在使用我们的稻鸭共作技术,我们每年会培育8万多只鸭子,供应本地之外,也会供应外地农户,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在山清水秀的水台村,记者见到了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省劳动模范戴网成。

采访当日,戴网成正在接待从扬中赶来的农户,向他们讲解“稻鸭共作”的经验与方法。戴网成说,提起“稻鸭”,不得不提到他的团队成员、同为省劳模的镇江农业专家沈晓昆。1999年,沈晓昆发现日本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向日本专家写信,让他们来中国传授“稻鸭共作”经验。2000年,在市科技局的牵头下,首个“稻鸭共作”稻田在丹阳试点,日本专家亲自来指导。当年,曾随团赴日学习的戴网成是镇江的养鸭大户,他在首次的试验工作中与种粮大户合作,负责提供鸭子。

如今,一到七、八月份,镇江的“稻鸭共作”田里到处都有戴网成的鸭子。他说,与普通鸭子不同的是,稻鸭以小型的、野性足的、爱吃草的为主。为此,他们专门培育了“役鸭”。每年,他们会用7到10天时间为鸭苗育雏、训水,再将他们送到农户的稻田中。

绿色循环发展的稻鸭共作模式,既可提高农产品质量,又能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户致富。近年来,戴网成与他的团队通过宣传、引导,吸引了越来越多农民加入他们的队伍,推进科技兴农,走向共同富裕。

值得一提的一个小插曲是,2005年,戴网成与沈晓昆还在他们的鸭群里发现了十几只白羽黑嘴凤头的“凤头鸭”。2010年,在与扬州大学合作后,他们开始对“凤头鸭”进行培育,在2016年时已成功培育出上千只,并在2018年成功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被正式命名为“润州凤头白鸭”。凤头鸭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食用、药用价值,市场前景无限广阔。我们相信,这群小鸭子的科技兴农致富路势必还会越“游”越远。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