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选 只为一粒种子
2022-03-16 10:53: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怀艳  
1
听新闻

9日,阳光明媚,室外温度20℃,位于江宁区淳化街道的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研究员刘世家和副研究员田云录正仰头对着一粒粒稻种仔细端详。每年5月上旬是南京地区水稻育秧期,在播种前2个月,土桥基地的育种专家们便开始挑选“最美”种子,为新一季水稻育种工作做准备。

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于2003年由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设立,主要从事水稻基因克隆、种质资源挖掘和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工作,学科带头人为万建民院士。

从挑选亲本开始育种

当天,刘世家和田云录一同走进基地种子挂藏室,各自挑选新一季育种材料。实验室四周摆满一人高的货架,货架分为4层,每层都整齐摆放着一个个塑料秧盘,秧盘内是一包包巴掌大的牛皮纸袋,每个里面装着100粒左右稻种。室内空地上,还有十几袋用白色尼龙网袋装着的稻种,每袋有20多斤。

这些稻种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每份资源上都注有数字代码。根据代码,研究人员能快速查到每份资源的“前世今生”,它由哪些亲本组合而来,目前处于第几代选育阶段,具体性状如何等。

杂交育种是水稻品种改良的主要手段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在育种专家的牵线搭桥下,原本靠自交繁衍的水稻打破“近亲结婚”桎梏,和“性格”更互补的对象走到一起。而它们的后代,将继承它们的优点、克服它们的缺点,性状更优。刘世家介绍,选育的第一步,就是从上述资源中筛选符合自己研究方向并具备所需基因和性状的亲本。

代代选育“十年磨一剑”

今年春耕,刘世家计划选出2000份株系,田云录准备选出3000多份株系。刘世家主要从事功能性稻米新品种选育,而田云录则侧重选育品质更佳的稻种。据介绍,土桥基地目前共开展抗病虫、耐盐碱、氮高效等7个研究方向的育种工作。

这些研究方向是如何被确定的?田云录介绍,以前是研究所自己定方向,农户跟着种。如今可不一样了,“选育什么要听农户的。”他说。

选育一个新品种一般需要几年?答案是十年。2个亲本杂交得到F1代种子后,F1代自交结出F2代种子,之后再经历6到8代自交选择,种子性状才会逐渐稳定。从F3代起,该稻种也被称为株系。株系性状趋于稳定并通过鉴定后,才能被称为品系。品系经过多点试种并通过审定后,才能被称为新品种。

“一粒好种子改变世界”

刘世家告诉记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据有关调查,粮食总产增长的80%依赖单产提高,而单产提高的60%—80%源于良种贡献。

初步选定材料后,刘世家和田云录还需等基地研究员刘喜从海南回来才能定案。每年10月底本地水稻收割后,刘喜就会带着当年的稻种飞到海南,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加代繁育,再于来年5月初带着新稻种赶回,以缩短选育过程。

由基地选育,获第三届优质食味品鉴粳稻金奖第一名的新品种宁香粳9号,就是这样被“选”出来的。该品种米质优、食味佳、香味浓、透明度达国标1级,且比一般水稻节省氮肥25%。2021年,在亩施15公斤纯氮情况下,该品种平均亩产812.5公斤,通过超级稻第一年验收,相比土桥44年前387公斤的亩产量,增长了一倍多。今年,宁香粳9号将在省内扩大种植面积,并开始在安徽推广。

实验室里,刘世家和田云录又开始了第二轮育种材料筛选:“一粒好种子改变世界,我们必须精益求精。”

记者获悉,近年来,南京集聚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育种力量,加快推动水稻、小白菜等品种选育,新通过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品种19个,稳步提高育种竞争能力。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