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路公交进站了。”与驶近的公交车播报声同步,手机开始震动,提醒着盲人范嘉威,及时做好上车准备。范嘉威要去虹桥路,5分钟前,在他点击手机App订阅公交车时,400路公交车司机就已获悉:桐泾北路站有盲人上车,做好迎接准备。
“手机上有无障碍地图可以导航,公交车装了智能服务系统,盲人与驾驶员可以双向互动。在路上,看到穿黄色马甲的盲人,许多陌生人会主动伸手援助……苏州无障碍环境越来越友好,盲人再也不为出门发愁了。”范嘉威说。
无障碍建设延伸到社区家庭,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苏州市户籍人口1275万,其中持证残疾人14.2万,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16万。随着全市无障碍建设逐步从基础设施拓展到无障碍环境全面发展、从公共领域延伸到社区家庭,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越来越多地走出家门,积极融入社会。
“能够和健全人一样,自由且自主地出入公共场所,接受各项公共服务,平等地工作、学习、生活。”脑瘫博士、苏州市无障碍建设促进会会长李麟青认为,这就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贡献,大大消弭了“生理障碍”给残疾人生活带来的困扰。
“以前,残疾人会为能不能顺利地进餐厅吃饭而纠结,去商场或公共场所办事,会想到有没有公共厕所?当这些在苏州都不成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关注公共场所有没有第三卫生间,残疾人的隐私能不能受保障等各种精神层次的问题。”从上学到工作,李麟青切身感受着这座城市无障碍建设“从有到优”的巨大变化。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是完善现代化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更是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居住、出行、工作和平等参与社会的基本保障。近年来,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苏州市残疾人保障条例》要求,深入开展建设无障碍环境友好型城市专项行动,加快推进生活、出行、旅游、信息交流等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提升全社会无障碍环境意识。苏州还出台了《苏州市建设无障碍环境友好型城市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全力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编制了《苏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坚持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两手抓、两手硬,严把设计、验收、检查三个“关口”,力争到2035年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落实生活、出行、旅游三方面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以满足无障碍设施需求人群能正常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需求。各地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
“量体裁衣”满足残疾人个性化无障碍需求,“幸福亮居”工程提升困难残疾人幸福感
在水池里仔细地冲洗,再转身下锅爆炒,动作迅速、麻利……做午餐的整个过程,姑苏区双塔街道百步街社区居民戴香玲一直坐着轮椅操作,丝毫没有因为肢体残疾而感觉不便。
“这个灶台,是专门为我设计改建的,灶台的高度,就是我坐轮椅使用的高度。特别感谢市、区两级残联,贴心、周到,处处为我们着想。”小儿麻痹症使50岁的戴香玲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轮椅。以前“脱排油烟机够不着,油盐酱醋拿不着,灶台高,炒菜得拄着拐杖,实在不方便。”去年,经过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后,这些难题一一化解。
2018年起,苏州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暨“幸福亮居”工程,开展无障碍改造、水电气安全隐患排除和厨卫等重点部位功能提升,根据每户家庭的具体情况,实行一户一策。
“小细节体现大民生”。市残联维权处相关负责人王俊见证了这项实事的推进过程。她介绍,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2018-2020年苏州市贫困重度残疾人“幸福亮居”改造工程的通知》,分3年时间对低保和低保边缘的重度残疾人家庭,有计划地进行无障碍改造。2019年,苏州在制定出台《苏州市残疾人保障条例》的时候又将“对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写进了地方法规,从法律的层面保障这项政策能长效地、顺利地实施。在市残联、市慈善总会和广大爱心企业的推动助力下,目前全市已完成242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其中按照“幸福亮居”标准改造953户,改造金额共计2192万元。
“不需要残疾人申请,社区或街道残疾人工作者会主动上门进行摸底调查,符合条件的,在征得户主或残疾人同意的前提下就会纳入改造对象。”王俊说,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未来还将进一步提档升级。
苏州市创建无障碍城市始于2002年,是全国2005年首批命名的12个“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设备越来越完善:全市219家残疾人服务机构和167家养老机构配备与服务功能相适应的无障碍设施,保障机构内残疾人、老年人通行便利和安全;无障碍改造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同步开展,全市累计完成加装电梯并投入使用110台,无障碍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建成了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桐泾公园盲人植物园等一批无障碍示范项目;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宗教场所逐步实施无障碍改造,优化无障碍旅游线路;在全国首创开辟“无障碍办税区”,在金融系统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配备无障碍设施设备,全市1811家商业银行营业厅实现了聋人手语无障碍服务全覆盖……
“苏州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起步早,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达标率高。”作为“十三五”国家无障碍市县村镇创建实地抽查专家组组长,曾参与7个省15个创建城市的实地抽查,江苏开放大学无障碍研究中心周序洋教授作出如是评价。
信息化拓展无障碍服务外延,科技赋能有“爱”无“碍”
去年10月22日,李麟青耗时3年研发的全景模式无障碍地图正式上线。
不论在餐厅、商场、医院、酒店,还是轨交站、火车站、停车位,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无障碍设施,打开手机上的地图App,残疾人就可实时查询。地图分成轮椅与语音两个版本,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技术设计科学出行路径。今年1月,李麟青团队与苏州市相关部门合作,研发上线全市公交智慧无障碍出行平台,为特殊人群出行提供智能化引导与服务。平台还设置了“随手拍”功能,及时收集使用信息反馈,提高无障碍出行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上线至今,已经服务1万人次左右。未来,我们将持续扩大地图覆盖范围、优化无障碍路径规划算法,计划推出无障碍打车功能。”李麟青说。
除了无障碍出行平台之外,科技赋能让苏城生活有“爱”无“碍”: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残联、园林绿化、住建等部门官网实现无障碍浏览,电视里的“手语新闻”作为固定栏目已播出十多年,在“至爱影院”盲人还可以“听”电影。去年以来,苏州推出的聋人沟通无障碍服务平台,为广大听障人士扫除信息障碍。该平台通过搭建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以在线翻译、单机对话、联机对话和代拨电话4种服务方式,提供实时在线的翻译服务。家住姑苏区平江街道的69岁老人郑鸿是位聋人,平时很少使用手机。疫情期间,聋人沟通无障碍服务平台不仅安排志愿者带他核酸检测,还帮他去医院配药。
据了解,聋人沟通无障碍服务平台App已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供电、水务、燃气营业厅,移动、联通、电信营业厅均已安装,累计服务1.5万人次。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该服务平台为残疾群众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提供便利。全市12345便民服务热线与该服务平台达成合作,建立一套标准规范的转接流程,全过程监督,确保聋人的信访诉求能及时得到回应。
“在人行横道处设置数字化、智能化的过街音响提示装置,公交车设置多次到站信息提示等,这些都是老年人和弱视者所期望的无障碍设施。”市残联副理事长黄蕾蕾表示,苏州将信息无障碍建设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科技赋能拓展无障碍服务的外延,让广大特殊人群享受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