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脱贫村”迈上小康路
2021-10-11 09:4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记者 杜莹 通讯员 陈春花  
1
听新闻

从市区驱车沿宁宣高速一路向南,行至高淳区阳江镇域腹地,穿过塘沟河,拐进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道路两侧河塘星罗棋布、水渠纵横交错,村民划着木船在蟹塘里投饵喂食,这里便是全市最后一个脱贫村——临湖村。

9月30日上午9点,村委会办公室里,村党总支书记孙爱牛格外忙碌,早上6点起就不断有村民打来电话,有咨询建房政策的,有寻求法律援助的……他将每件事情详细记录在册,并承诺村民一定尽快解决,“以前,老百姓遇到难事不找村里,就是因为对村干部不亲近、不信任。如今,他们愿意麻烦我们,那是对我们的信任。”

从不信任到信任来之不易,也生动反映出临湖村这五年的深刻变化。

2016年孙爱牛上任村委会主任,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到处跑项目、求资金,可当时村里一穷二白,要发展谈何容易?2018年,临湖村集体稳定性收入仅93.8万元,未达到市规定脱贫标准,被列为“全市最后一个未脱贫村”。

实现全面小康,就是“不让一个掉队”。市、区、镇三级迅速行动,送资金、建项目,探索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路径。“要想富,先修路!一定要破解困扰全村几代人的这个难题。”孙爱牛说。在“帮扶队”的支援下,2019年8月,临湖村入村主干道——1300米长的走北线启动扩建,原本坑坑洼洼的柏油路翻新扩建成了6米宽的水泥路,蟹农下田、运输螃蟹更加方便。今年4月,全长6公里的“沧杨线”建成,沿线4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被串联起来,直接惠及群众1.2万人。

“这些变化,我们做梦都想不到。”村民孙五狗养蟹多年,以前螃蟹大量上市的时候,他通常早上三四点就要往城区赶,但坑坑洼洼的道路还是严重影响了螃蟹运输效率,死伤率很高。沧杨线通车后,村民往高淳城区方向出行距离平均可节约8公里,时间平均可节约20分钟。

道路修好,其他基础设施也在加快建设。依靠区水系连通项目,临湖村对村内主要水系沟汊进行清淤,改善水质。同时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村已成功打造4个市级美丽乡村、1个市级宜居村。在走马埂自然村记者看到,平整宽敞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屋里摆放有序、院里花草点缀惬意……一座座美丽庭院编织起的美丽乡村,展现出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图景。

村民们出行的路解决了,但致富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临湖村属于典型的圩区水乡,产业结构单一,全村1300多户村民,超300户从事螃蟹养殖。但因规模零散、缺乏技术和经验,且销售渠道相对闭塞,整体收益不高。“水产养殖不简单,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技术。”孙爱牛说,为了提升养殖效益,村里每年组织技术培训,邀请市区专家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村民养螃蟹逐渐得心应手,螃蟹养殖也成为临湖村的富民支柱产业。

见此,以前在外养蟹的村民纷纷回乡,61岁的孙福头就是其中一员。这两年,他和老伴在村里承包了20亩蟹塘,年利润超10万元,日子越过越好。

在多方努力下,2019年临湖村村集体稳定性收入达180.7万元,顺利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该村集体稳定性收入已接近260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村里正计划依托镇电商品牌“丹湖秋月”,线上销售村里的螃蟹、咸菜等,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同时继续加强产业项目招引,增强造血功能。“这五年临湖村的变化充分说明,只要有信心,‘两委’班子努力,老百姓支持,一切都有希望。”孙爱牛直了直身板,语气坚定又带着憧憬。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