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新农人魏文龙:“我赶上了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好时候”
2021-11-22 11:23: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通讯员张芸 陈成 记者王怀艳  
1
听新闻

魏文龙正在自家地里收割水稻。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怀艳摄

编者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从“外出追梦”到“回乡筑梦”,越来越多的人满怀抱负回到家乡,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南京这片“大有作为”的创新土地吸引了收入高的企业管理者、学历高的技术人才、热情高的年轻人等纷至沓来。他们带着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新思路,让黄土变成金谷,让梦想变为现实。即日起,本报推出《逐梦田野新农人》系列报道,讲述新农人驰骋农业广阔蓝海的丰收故事。

11月19日上午10时,江宁区禄口街道五圩路田埂边,返乡新农人魏文龙操作收割机,向一片金黄的稻田开去,“轰隆隆”所到之处,一排排水稻被收入“腹中”,秸秆被轧碎撒下,田地露出黝黑的底色来。

今年33岁的魏文龙是小彭村村民,去年6月从江宁公交集团东山客运站辞职,返乡耕耘550亩宇豪家庭农场,成为当地一名年轻的“新农人”。在他的经营下,农场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增产又增效,成功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

身穿黑色连帽卫衣、脚蹬耐克运动鞋的小魏看起来不像“农民”,更像是时尚青年。可他跺掉脚上泥巴、抖去身上秸秆粉尘,一开口全是“庄稼经”:“目前我家水稻已收割9成,今年新种植的宁香粳9号每亩产量1400斤,比去年其他品种增产100斤。”

今年丰收来之不易。小魏回忆,今年夏天一场突发疫情,让他经历了接手宇豪农场以来的最大考验。当时正值水稻抽穗扬花期,这是丰产和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期,若不及时防治,可能会造成减产50%以上。受疫情影响,农民无法到田间作业,一想到地里可能遭受虫害的稻苗,小魏不禁心急如焚。好在街道急大家之所急,经上级批准打破多年禁飞限制,于8月下旬协调一组无人机为街道2万余亩稻田进行统一防治。小魏主动报名,领着飞手测绘地形、制定飞防路线,从早晨六七点一直忙到次日凌晨零点多,包干全村4900亩农田。“为了丰收,累一点也值得。”小魏开心地说。

据测算,本季宇豪家庭农场550亩稻田预计毛收入70万元,扣除土地流转租金、化肥农药人力等成本,净收入约20万元,这是小魏当司机时年收入的4倍多。随着自己从事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小魏更加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种植急需有知识、会机械、懂技术的新农人加入。

“新农人”三个字,小魏感受强烈而直接。小魏接手家庭农场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入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听说宁香粳9号味道好产量高,更受市场青睐后,小魏当即决定今年九成农田试种该品种,当季就增产4万余斤。他还养殖了1000只麻鸭,尝试“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预计也可增收五六万元。

紧接着,小魏大幅提高种、收环节的机械化应用。他投入3.7万元购置一台一体化硬盘育秧流水线,淘汰耗人费力、出苗率不高的半自动化育秧设备,每亩节本增效85—100元。如今,农场已添置14台机械化设备,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目前,小魏还积极向区农业主管部门申报农业设备加工项目—粮食仓储冷库,拟投资12万元建一座储存量达6万斤的冷库,通过0—5摄氏度的低温控制,保持大米新鲜度,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

得益于新机械、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宇豪家庭农场效益明显提升,其中仅宁香粳9号就为农场增收近6万元。

“我赶上了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好时候。”小魏对农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田亩补贴、休耕补贴等各种农业补贴,让我们更有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保险、家庭农场种植业综合保险等多重保障,让农民有能力面对各种突发状况!

忙秋收的同时,小魏还在酝酿自己的“新零售”计划:他准备抽空将自家水稻从种到收、再到加工成米的全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到抖音账号,为自己家的大米打响品牌、增加销量。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